1958年7月,周世钊在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省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任新职,周思绪万千,感到重担难挑,于是致信毛泽东陈述心事,希望能辞脱这一职务。毛泽东复信第一句话就是“赐书收到”,“读了高兴”,接着对周进行了高度肯定:“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如此“贤能”而又“临事而惧”的领导人才,自然让毛泽东颇感欣喜,由此也更增加了毛泽东对周世钊的信任和赏识。
1954年秋,从上海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听说要分配自己协助周恩来分管外事工作时,很快找到周恩来坦陈心迹,说自己“有时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担心在外交上“砸锅”,恳请“中央重新考虑”。周恩来说,“你的意见我同主席谈过,主席认为你‘临事而惧’正是优点,所以外交工作非你莫属”。以豪爽、耿直、率真著称的元帅,陈毅确也属文武兼备,多谋善断之人。1949年5月10日,陈毅在华东军区干部大会上谈到如何接管城市时就提出,进入城市除了“要有管理改造城市的革命信心”以外,还“必须要有谨慎小心‘临事而惧’的态度,这样才能多考虑问题,否则是低级的幼稚的,就一定会栽筋斗”。他把“进入上海”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进去是否还会被人家赶出来呢?现在还不敢大胆的说一个‘不’字,主要是看我们自己”。由此看来,毛泽东说“临事而惧”正是陈毅的优点当是名副其实的。
跟随毛泽东大半生的周恩来,之所以能始终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信赖,与他“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处事风格密切相关。周恩来处理问题的谨慎、稳妥、周全以及待人接物的平和、谦虚、细致可谓有口皆碑也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不仅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还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具备“临事而惧”的精神。1962年5月11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扭转“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形势面临的任务还很繁重时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正因此,周恩来始终是毛泽东心中“国家总理”的不二人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新中国政府的人员构成时,其他人事都未商量,毛泽东独独谈到,周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一直到1974年周恩来身患绝症,在筹备四届人大时,毛泽东仍明确指出:“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可作为“整风文件看待”致信郭沫若时写下的话,可以说逼真地展现出毛泽东“临事而惧”的思想状态和处事作风。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号召广大青年学习毛泽东时曾这样评价:“在三十年的革命运动中,他(指毛泽东)就是在反对骄傲反对急躁的斗争中成熟起来的。他的作风也是谦虚而又谨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态度、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作为创造和书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不朽篇章的一代英杰志士,毛泽东和他的同仁们,尽管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情怀志趣,但这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和精神却是他们共有的品格风范,由此也成为毛泽东察人、识才、用人和赏才的领导艺术中值得品鉴和体味的重要一页。
毛泽东识才赏人的领导智慧:“临事而惧,好谋而成”【3】
王香平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1958年7月,周世钊在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省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任新职,周思绪万千,感到重担难挑,于是致信毛泽东陈述心事,希望能辞脱这一职务。毛泽东复信第一句话就是“赐书收到”,“读了高兴”,接着对周进行了高度肯定:“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如此“贤能”而又“临事而惧”的领导人才,自然让毛泽东颇感欣喜,由此也更增加了毛泽东对周世钊的信任和赏识。
1954年秋,从上海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听说要分配自己协助周恩来分管外事工作时,很快找到周恩来坦陈心迹,说自己“有时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担心在外交上“砸锅”,恳请“中央重新考虑”。周恩来说,“你的意见我同主席谈过,主席认为你‘临事而惧’正是优点,所以外交工作非你莫属”。以豪爽、耿直、率真著称的元帅,陈毅确也属文武兼备,多谋善断之人。1949年5月10日,陈毅在华东军区干部大会上谈到如何接管城市时就提出,进入城市除了“要有管理改造城市的革命信心”以外,还“必须要有谨慎小心‘临事而惧’的态度,这样才能多考虑问题,否则是低级的幼稚的,就一定会栽筋斗”。他把“进入上海”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进去是否还会被人家赶出来呢?现在还不敢大胆的说一个‘不’字,主要是看我们自己”。由此看来,毛泽东说“临事而惧”正是陈毅的优点当是名副其实的。
跟随毛泽东大半生的周恩来,之所以能始终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信赖,与他“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处事风格密切相关。周恩来处理问题的谨慎、稳妥、周全以及待人接物的平和、谦虚、细致可谓有口皆碑也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不仅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还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具备“临事而惧”的精神。1962年5月11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扭转“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形势面临的任务还很繁重时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正因此,周恩来始终是毛泽东心中“国家总理”的不二人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新中国政府的人员构成时,其他人事都未商量,毛泽东独独谈到,周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一直到1974年周恩来身患绝症,在筹备四届人大时,毛泽东仍明确指出:“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可作为“整风文件看待”致信郭沫若时写下的话,可以说逼真地展现出毛泽东“临事而惧”的思想状态和处事作风。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号召广大青年学习毛泽东时曾这样评价:“在三十年的革命运动中,他(指毛泽东)就是在反对骄傲反对急躁的斗争中成熟起来的。他的作风也是谦虚而又谨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态度、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作为创造和书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不朽篇章的一代英杰志士,毛泽东和他的同仁们,尽管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情怀志趣,但这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和精神却是他们共有的品格风范,由此也成为毛泽东察人
毛泽东识才赏人的领导智慧:“临事而惧,好谋而成”【3】
王香平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1958年7月,周世钊在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省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任新职,周思绪万千,感到重担难挑,于是致信毛泽东陈述心事,希望能辞脱这一职务。毛泽东复信第一句话就是“赐书收到”,“读了高兴”,接着对周进行了高度肯定:“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如此“贤能”而又“临事而惧”的领导人才,自然让毛泽东颇感欣喜,由此也更增加了毛泽东对周世钊的信任和赏识。
1954年秋,从上海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听说要分配自己协助周恩来分管外事工作时,很快找到周恩来坦陈心迹,说自己“有时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担心在外交上“砸锅”,恳请“中央重新考虑”。周恩来说,“你的意见我同主席谈过,主席认为你‘临事而惧’正是优点,所以外交工作非你莫属”。以豪爽、耿直、率真著称的元帅,陈毅确也属文武兼备,多谋善断之人。1949年5月10日,陈毅在华东军区干部大会上谈到如何接管城市时就提出,进入城市除了“要有管理改造城市的革命信心”以外,还“必须要有谨慎小心‘临事而惧’的态度,这样才能多考虑问题,否则是低级的幼稚的,就一定会栽筋斗”。他把“进入上海”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进去是否还会被人家赶出来呢?现在还不敢大胆的说一个‘不’字,主要是看我们自己”。由此看来,毛泽东说“临事而惧”正是陈毅的优点当是名副其实的。
跟随毛泽东大半生的周恩来,之所以能始终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信赖,与他“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处事风格密切相关。周恩来处理问题的谨慎、稳妥、周全以及待人接物的平和、谦虚、细致可谓有口皆碑也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不仅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还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具备“临事而惧”的精神。1962年5月11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扭转“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形势面临的任务还很繁重时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正因此,周恩来始终是毛泽东心中“国家总理”的不二人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新中国政府的人员构成时,其他人事都未商量,毛泽东独独谈到,周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一直到1974年周恩来身患绝症,在筹备四届人大时,毛泽东仍明确指出:“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可作为“整风文件看待”致信郭沫若时写下的话,可以说逼真地展现出毛泽东“临事而惧”的思想状态和处事作风。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号召广大青年学习毛泽东时曾这样评价:“在三十年的革命运动中,他(指毛泽东)就是在反对骄傲反对急躁的斗争中成熟起来的。他的作风也是谦虚而又谨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态度、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作为创造和书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不朽篇章的一代英杰志士,毛泽东和他的同仁们,尽管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情怀志趣,但这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和精神却是他们共有的品格风范,由此也成为毛泽东察人、识才、用人和赏才的领导艺术中值得品鉴和体味的重要一页。
、识才、用人和赏才的领导艺术中值得品鉴和体味的重要一页。
毛泽东识才赏人的领导智慧:“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