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样的都市里,如果你愿意,可以每天参加不同的会议,而且相当多的是可以不需要花钱的。在2006年11月,贾春宝就曾经写过企业参与会议的一些策略性的问题,并在随后的很多文章中分别说过关于会议营销执行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会场布置方面,假如不注意细节问题,就很容易让人感觉你组织的会议松懈,专业水准大打折扣。你投入巨大成本搭建平台,却被人耻笑。相反,假如能在细节方面深度挖掘并将那些资源整合包装,也可以得到很多增值。
假如能从会场的内部到外部,以红地毯级别的待遇,并为每个来宾提供引导服务,服务形式从水牌到工作人员的引领,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参与者逐渐找到做明星的感觉。
如果能签到处在设置一面签字墙,并设置红地毯,则可能会增加与会各路嘉宾的参与热情,得到那种众星捧月一般的感受。
假如能在签字墙那里设置相应的摄影与摄像记者,聘请专门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则会让每个参与者都感觉受到了尊重,并有飘飘然的感觉。那种飘飘然会让他们尽量维护会议组织者的积极形象,尽量不去破坏。
比如在主席台,灯光最好要讲究传播效果,虽然行业性的论坛与颁奖典礼之类的活动,未必需要高水准的化妆师,未必需要呈现最为光鲜的那一面,但至少要把最好的光线打在主讲嘉宾的身上、脸上,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因为不管是在场观众还是在网络上收看视频的,都希望看到让人那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那些嘉宾与赞助企业,也不希望自己所得到的影像资料是一堆倒胃口的垃圾。
现场的设置需要让嘉宾能自然地挺胸抬头,说话有底气。比如主席台的高度也要适当,不要太高,而让矮个子的主讲嘉宾淹没在花丛之中;当然也不要太矮,而让高个子嘉宾不得不低头含胸,在做演讲的时候如做忏悔一般地有一种压抑感。
在会议策划之中,需要注意深度挖掘一切潜在的广告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处于被浪费的命运,真正得到有效开发的仅仅是相当有限的一部分。通过将这些资源的包装与整合,会让赞助企业得到形式更为多样的传播,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当策划者将会议所提供的平台跟企业形象与品牌树立结合,与企业正在促销的活动结合,则会给组织策划者提供更多的盈利点,而不至于出现过分依靠参会费用,会刊的广告费用,演讲的参与费用之类有限的形式。
会议广告资源有些还是属于植入性的。比如桌牌也是一种广告,现场的微博互动也是一种广告,主持人与嘉宾甚至对话与提问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一种广告资源来销售。
比如在播放视频的时候,把灯光黯淡下来,打在主席台与周边墙壁上的那些灯光,本身就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广告内容构成,而把广告表现形式中加入音频,就可以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在会议的时间安排之中,按时开始是首要的,为了激励与会者不要迟到,可以将一些特定的广告形式以赠送的形式“奖励”给那些提前到场的与会者,把那些最为吸引人的“节目”穿插安排到结尾。
在会场上通过广播的方式播报与会机构名称、职位姓名以及主要业务的广告。桌牌也是必要的工具,也能在心理上起到一种挽留的作用。要让你的会议日程能张弛有度,这也算是一种艺术了。
为了尽量挽留提前离开的与会者,在座位安排上也需要动一番脑筋。在座位安排方面,来宾习惯于坐在后边,但在前边的位子比较空就显得更加突兀。所以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跟会场的氛围有关的问题,要尽量激励坐在前边的人尽量不要提前离席,让坐在后面的人尽量朝前坐。
会议与网络结合的主要形式,莫过于微博互动。当下激励与会者用微博互动的主要方式,仅仅是在一定阶段抽奖,虽然那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信息交流与互动,但其实那也是在行业内传播形象的好方法。
毕竟某些档次比较高的会议,不仅会在会场大屏幕上有大号的文字滚动播出,而且同步会在一些网站中展示出来,假如会议的组织者定期朗读出有特色有创意的微博的内容,则更是会提高其广告传播效果了。
总之,会议组织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中蕴涵着巨大的潜在资源,恰恰绝大部分组织策划者忽视之后,使得原本很有价值的会议,很有传播意义的活动,很有生命力的内容,都很遗憾地以惨淡的失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