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仰止,总有一种坚守让人感动。
李成龙,一位红河县车古乡利博村委会娘普村的代课教师,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份责任,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8年。8年来,他默默坚守着乡村教师的责任,以自己宽厚的肩膀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最基础的启蒙。他以大山汉子的那份坚韧承担起乡村教育的神圣使命,以淳朴的乡土情怀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执著地坚守着。8年,李成龙用他执著的情怀站成了一种对崇高理想的坚守!站成了大山深处莘莘学子心中那道最靓丽的风景!
在李成龙身上,我们看到了云南精神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 李成龙是云南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他身上那种在平凡岗位上的执著奉献精神就是对云南精神的最好诠释。
李成龙是教师的楷模,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践行云南精神中涌现出来的一面旗帜。本报特作此报道,以飨读者。
8年前,因为3个月的暂时性承诺,让其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不曾想,暂时性的承诺变为持久的使命。8年来,他默默坚守着这份乡村教师的责任,以自己宽厚的肩膀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最基础的启蒙。他以大山汉子的那份坚韧承担起乡村教育的神圣使命,以淳朴的乡土情怀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执著地坚守着。
他就是红河县车古乡利博村委会娘普村的代课教师李成龙。
“临危”受命
娘普村地位大山之中,一直没有通路,前几年刚好修通一点毛路,但是经常滑坡塌陷,晴通雨阻。记者采访时,进村路刚好被雨后滑落的沙石和泥土挡住,摩托车勉强能从险峻的悬崖峭壁边路过。从红河县到车古乡后,还要从车古乡骑摩托车要走一个小时左右才到娘普村。这样交通闭塞的村子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善良的人民,但是娘普村人的教育却是一个大问题,娘普村的教育都是由代课教师来完成孩子们一二年级的启蒙教育,只有三年级才到利博小学学习。
2005年3月,娘普小学仅有的一位教师因其他原因调离,娘普小学的30多名孩子一时无人教课,面临失去学习机会的困局。这时,时任利博小学校长经过认真考虑,找到了在家务农的李成龙,希望李能在新教师到岗前先到娘普小学负责三个月的教学工作,让孩子们能有机会继续在学校学习。
李成龙是60年代出生的人,自身也仅是初中文化,1981年10月参军,在部队上接受历练,1985年退伍,之后在家务农。当校长找到他时,当知道全村孩子面临无人教课的现实困难时,李成龙爽快地答应了。只是他没想到,三个月的临时承诺竟然一干就是8年,现在还在继续着这份使命。
危房授课
接受了校长的委托后,李成龙先后到周边小学去听课取经,借来其他教师的教案认真学习研究,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他还请人帮其购买了《小学生学习心理》等教育书籍学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方便与学生沟通交流。
可是,李成龙刚到学校,就遇到了难题,当时的学校因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墙面已经严重扭曲,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李成龙记得,当年学生们在教室上课时,经常有瓦片,墙皮和土块掉落,严重威胁到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李成龙担心孩子们随时都会面临着危险情况,他心急如焚。一时没有新的去处,李成龙只得担心受怕地在危房学校里坚持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如今,学校旧址早已倒塌,仅有几根梁柱和破墙,当年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早已沦为废土和杂物堆放地。在破旧的黑板和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学生们求学时候的痕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粉笔字还留在梁柱上。在这样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下,李成龙也没有落下学生的学业。
家里教学
看到学校的这一危急情形,李成龙忧心忡忡,他找到当时的利博小学的校长,请求更换或改善教学环境,至少也先修缮一下老学校,保障学生能安全上学。时任校长虽然大力支持,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经费,只能答复李成龙,先组织学生暂时找一个地方开展学习,而由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教学环境。经过再三考虑,2005年7月,李成龙决定把孩子带到家里,在家里的走廊上教学。
李成龙家的房子是土坯房,不算宽敞,走廊是用木头栅起来的,一面靠墙,三面亮光,走廊下面是牛圈猪圈,上面住人。虽然是走廊,但是和空地差不多,孩子们经常要忍受风吹日晒日苦,甚至大雨时也经常会被雨淋。另外,孩子们脚下还拴着牛和猪,牛叫和猪哼声也经常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李成龙记得,那些年上课时,经常要提高嗓门,怕学生听不到,还要随时注意提醒学生专心听讲。
李成龙说,在家里的走廊上课的日子,最难熬的要数每年的冬天,天冷时孩子们都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样的环境,李成龙一上就是3年(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即便如此艰难,李成龙也与孩子们依然坚持了下来,没有让孩子们的学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都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最初的启蒙教育,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自建学校
后来,李成龙觉得还是要改善一下学校环境,不能让孩子们这般受苦。李成龙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自己盖一间教室,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舒适一点的学习环境。娘普村地处山腰,面向深谷,没有更多平地建房,村里适合建房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家了,部分空地又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自建学校,首要问题就是选址。李成龙到村里查看一番后,还是没有发现合适的校址。于是,他决定就在自家门前左侧的空地上建盖一所简易的校舍,暂时解决孩子们的困难。
但是,李成龙的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家里本来就狭窄,他选择盖学校的地方如果盖上猪圈什么的,还能养猪生仔卖钱,现在在家里面走廊上教学已经够乱的了,还在家里盖学校,家里还怎么生活?”当时,妻子这样对他抱怨道。
同时,李成龙的儿女们也坚决表示反对,觉得家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还要给孩子们盖学校,很理解他的做法。面对家人的反对,李成龙有些犹豫,可是一想到孩子们走廊上课时受外界干扰,经常走神的样子,他又坚定了信心,决定说法家人。
“虽然学校盖在家里不太合适,但外面更加没有合适的地方,盖在家里,自己教书时候还可以兼顾一下家务,学生喝水吃饭什么的也能照顾到;自己既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伍军人,还担任着村支部书记,自己不干还能要求谁来干呢。”李成龙语重心长地对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
在李成龙的坚持下,家人勉强同意其建盖学校,但妻子也因此冷落了他很长时间。李成龙笑称,“那段时间跟妻子要两块烟钱也要不到,自己每月的工资才95块钱,好一点的烟也不敢买(李成龙代课的头两年工资是95元/月,2007年至2010年是105元/月,2011年至今是400元/月)。”
随后,李成龙开始建盖学校,他先拉来黄土,自己做成土基,加上车古乡政府拨付的20多块石棉瓦,李成龙终于在家门前垒成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刚好可以摆放了10套桌椅,孩子们拥挤着能坐下。虽然孩子们仍然是3个人一套桌椅的拥挤着学习,但再也不用担心瓦片掉落和挨冷受冻,李成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2008年9月,在这所他自己建盖的“学校”里面,李成龙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如今,这个学校还矗立在李成龙家门前,当初设置的讲台的基座还保留原地,教室门的门楣上依稀可见“娘普小学”几个清秀的粉笔字。
“身兼数职”
自从接手这些孩子的教学任务以来,李成龙就没有怎么休息过,而且身兼数职,不仅要传授孩子们学业,同时,他还是利博村委会娘普、普然、俄龙村的支部书记(1988年当选,一直工作至今),现在,他还是村里的护林员,经常要抽时间巡山检查,看护村子周边的山林。
在教学方面,李成龙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松懈,始终潜心研究如何帮助孩子们的学到更多知识。据悉,李成龙自从任教以来,在历次村完小年度考试当中,他教授的学生都是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县乡两级党委表彰,2006年2月1日受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2010年6月28日受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6月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7月被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娘普小学教学点共有娘普、俄龙、普然等3个村民小组的学生前来就读,李成龙平日里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有负责接送部分年龄尚小的孩子,下雨时,他要将学生一个个亲自送回家;学生生病时,他带学生去打针,为学生卖药,甚至部分学生没钱买学习用具,他也经常自己垫付出来。
自从国家开始推广营养午餐计划以来,娘普小学也开始组织实施,但当时由于没有报酬,村里的群众都不愿意来做,但是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必须解决,李成龙思虑再三,决定找自己的妻子来帮忙做饭。妻子心里虽然很不乐意,因为要承担家里繁重的劳务,家里儿女都出去打工了,一个人是在太忙。但是李成龙还是耐心说服了妻子,妻子拗不过他,答应他只负责做饭做菜,采购什么的不管。可是实际上,当李成龙忙不过来的时候,他的妻子还是默默的到乡上买菜,买米。每当被妻子数落的时候,李成龙总是憨厚的一笑。在他看来,自己多做一点,多付出一点,也没什么可斤斤计较的。
现在,每个周末,李成龙和妻子一起走路到车古乡上买菜,两人一起背两背篓蔬菜回家,供孩子们吃一周,来回走路共需4小时。李成龙的妻子不仅负责做饭菜,还要到山上去背柴火。由于家里没有冰箱,他们就把刚买回的新鲜肉腌制起来慢慢吃,以免变质。采访时,在李成龙的家里还剩余一些白菜和番茄,只有等周末再去采购。
农村的纠纷也比较复杂,李成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村里的事情。他是支部书记,村里要做什么工作,要开展什么活动,他都要承担起来,群众出现矛盾纠纷,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调解。采访当天,还有村民打电话叫其调解一起纠纷,晚上放学后他又不能休息了。
“留守家长”
在农村,很多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老人,但很多时候,老人年纪较大,对孩子的照顾也很有限,全国各地经常有留守儿童出意外的新闻见诸报端。在利博村委会,这样的留守儿童也很多,多数时间,李成龙就要承担照顾部分留守孩子的重任。为此,妻子也没少数落过他,但他依然坚持替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承担起这份照顾的责任,无怨无悔。他说,“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出去外面打工了,天天和我在一起,我不照顾好他们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亲人,自己既然当了他们的老师,就要照顾他们。”
今年刚7岁学生王一丹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她吃住都在李成龙家,王的父母每年回家看两次,其他时间几乎都是李成龙在照顾,一手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重任。之前,王一丹的哥哥王林成也是在李成龙家吃住和学习的,兄妹二人都在李成龙的抚育下成长的。
代课8年多来,类似照顾王一丹这样的事,李成龙每年都在坚持,为很多当地的孩子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之前,家住普然的8岁学生王义东父母也在外打工,家中只有高龄的爷爷奶奶在家,小孩子自己不敢走上3公里多的山路去读书,每学期开学之后,他就搬到李成龙家中居住,直到一学期学业结束,再由李成龙送他回家。
这么多年来,李成龙照顾的孩子很多,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为学生看病的经历。那天,有一个留守学生生病了,晚上七点多哭着找到李成龙家里让他给“看病”,可是李成龙顶多能看看感冒发烧拉肚子这样的小病,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他不敢给学生随便吃药。当时的娘普村还没有手机信号,有线电话也不通,他让妻子在家照顾学生,自己打着手电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找来乡村医生,整整折腾了一晚上才将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后来才知道这位孩子得了“急性肠胃炎”,他在他家里休养了一个多星期。
这次学生生病之后,李成龙痛感自己的工作不到位,便与乡村医生协商,一次性留下很多药物,学生生病时自己也能先让他们服一点药,同时,他每月都要请乡村医生到娘普村走两趟,以方便群众和学生的就医看病。
执著奉献
近年来,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的收入都有改善,但乡村代课教师的收入却依然较微薄,李成龙每月400元的工资显然无法满足生活需要。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的呢。“我们这一辈人和祖祖辈辈都有很多文盲,因此生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还是延续土里刨食的命运,我就是想让孩子们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学习基本的知识,不再吃没有文化的苦了,就是居于这样的信念,让我无怨无悔地一直坚持了下来。”李成龙说。
说起李成龙的默默坚守的奉献精神,很多人都很感动。“我也曾经代课一年,但是当时仅有90元的工资,吃饭都不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外出务工,即便现在提高到400元,还是无法生活,我很敬佩李老师的奉献精神。”采访中,刚好遇到一位曾经代过课的男子,他这样说道。“每月才400元,仅够我们简单的吃一顿饭,一天光抽烟都要50多元钱,很难想像李老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谈到李成龙的经历,一名当地的货车司机这样说。
即便面对物质上的清贫,李成龙还是坚定地坚持了下来,他说,一个人的付出能成就很多人,这就很满足了。在李成龙的坚守背后,离不开其家人的支持,他说,最对不起的人是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他每天早上起来开始上课,中午做一下家务,下午继续上课,晚上给学生上自习,却让妻子自己一个人去搞生产,每每看到妻子瘦小的身子背着一大垒柴火,背着一大垒猪草时,他总是感到一阵阵愧疚。两个孩子结婚的时候,李成龙甚至像样的家具和嫁妆都没有给他们买得起,家里面仅有的三样电器,电视机是儿媳妇的嫁妆,电磁炉是儿子打工买回来的,他买回来的只有一个小小的电饭煲。说到妻子和家人的付出,李成龙沉默了良久,好像内心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
李成龙的妻子叫李呼有,一直不会说汉语,仅说哈尼语。采访中,陪同我们的红河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为我们翻译。“一开始还是很不理解他,这么一点收入这么会一直坚持下去,还有在家里教课时,对家里的生产生活都会有影响,是有一些意见,但是慢慢就习惯了,觉得既然他一直坚持教学,作为妻子的就要支持他,而且这样的工作也是良心职业,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谈到李成龙最初代课时的感受,李呼有这样说。
“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现在和今后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教育事业。”谈到今后对李成龙教学是否继续支持时,李呼有这样说。
也许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全力支持,才让李成龙能一直坚持下来,并执著地为孩子们的未来而执著地奉献着。
收获温情
“叮铃铃,叮铃铃……”每天早上,当这古老的铃声在娘普村周围的山谷回响时,利博村委会的孩子开心地往教室里赶,开始一天的学习。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开心交谈着走进教室,开始学习。但是这些幸福的孩子们却未必知道,这样的求学机会在大山里是那样的来之不易。
“看到别人外出打工赚钱,收入不断提高,房子越盖越好,你是否曾经动摇过,有没有想到过离开?”提到这个问题,李成龙沉默了一会,然后以深沉的语气说,“我也不是一个完人,也曾经多次动摇过,也想打工赚钱养家,但是一想到这些孩子,心就软了,下不了离开的决心。”
“那这么多年的默默坚守,你感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李成龙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脸上显露出一种幸福的笑容。“这些年的坚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的成长,我教授的学生现在都不断成长,学习到更多东西,去年就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广州一所大学。同时,我也很享受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的感觉,每年都会有曾经教过的孩子来家里看望我,我觉得很温馨,也很满足。”李成龙说。
就在李成龙默默坚守的同时,当地党委政府也在积极努力,改善学生的教学条件。2011年,车古乡筹措50万元资金,新建娘普天伦希望小学教学楼以及附属工程,全面改善了娘普村教学环境恶劣的情况。同时,李成龙又在新校址周边的荒坡上,义务种植了500多棵杉木等保土护山的树木,美化了学校环境,2011年9月,李成龙带着学生到新建好的学校上课。
“前两年乡政府推广绿色产业建设,我也种植了200株泡核桃,再过三四年就可以结果了,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我家里盖了猪圈,免费送了2头猪仔,还平整了水泥地面,我的生活应该会不断得到改善。”李成龙知足地说。
让李成龙感到欣慰的是,当地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山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觉得治贫需要先治愚,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了,才能不断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总之,感觉比之前好多了,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李成龙说。
临走时,几位孩子正在开心玩乐,其中一孩子不慎被撞了一下,后脑勺撞在墙上,李成龙跑到孩子身边,亲切地抚摸着安慰孩子……
与我们道别后,李成龙再次走进教室,继续为孩子们上课。在娘普小学的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李成龙那伟岸的身躯和宽厚的肩膀再次清晰地起来……
短评:平凡中的伟大
李聪华
在去娘普村的路上,基本都是在山腰间奔走,经常要经过一些陡峭的路段,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山谷的危险。刚挖通的土路上,绝大部分的路段也被泥土掩埋大半,勉强够行人和摩托车通过。在路上,我们的摩托车也多次陷入泥塘里,后座者需要下车推行。
初次到访这样的村子,已感艰难,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艰苦环境的人们而言,出行的困难可想而知。也许正是祖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他们由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改变命运的原动力,但是,如何改变却是他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采访李成龙时,其脸上始终没有多少笑容,更多的是一种思索状态,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采访中了解到,李成龙也是因为当时家贫而无力供其上学,他想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退伍后,李成龙回到了山村,被选为党支部书记,成为当地村民的主心骨,有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出谋划策。当他看到村里的孩子面临失学危险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这份责任,为孩子们提供最初的启蒙教育,他不想让更多孩子重蹈祖辈无书可读的覆辙,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我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尽完善,让很多山村的孩子无法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同时,对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也还没有全面改善。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成龙并没有怎么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是并没有抱怨,而是尽力去改变。有时,尽管要面临家人的指责和朋友的质疑,但是,李成龙都不改初衷,更多的是默默地耕耘,执著地坚守住内心深处那份信念。
李成龙所在的娘普村地处山腰,村子背靠大山,面朝深谷,村子周边一畦畦的梯田里稻穗正将熟,俨然一幅丰收的金色画面。采访完李成龙后,很强烈感觉到其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其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沉静下来认真做事的状态上,也体现在他那份勇于担当的普世情怀里,体现在其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中……
当下,全省各地都大力弘扬云南精神,号召大家以云南精神指引自己的言行。笔者认为,这种浓缩了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体现在我们身边那些无数类似于李成龙这样的普通人身上,他身上那种大山汉子朴实外表下的坚定和一种平凡岗位上的执著奉献精神就是对云南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