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名牌当作内销品牌


在对外贸企业做内销品牌的观察中,我发现外贸企业通常是这样开始内销品牌建设的——
先把商标申请为驰名商标或者著名名牌;
找个形象代言人,拍广告片;
选择一些媒体做一些广告,做必要的告知。
由于缺乏国内品牌的知名度,外贸企业建设内销品牌,特别关注的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期望被广泛认知。所以,内销品牌建设的三板斧,最容易发生在外贸企业中。
内销品牌三板斧做得再好,解决的也只是传播层面的问题,即使三板斧轮得很好,做出来也仅是名牌。将名牌作为品牌,是外贸企业品牌建设最常见的片面认识,也就陷入了内销品牌建设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夸大所谓驰名商标的作用
到企业去的时候,我都习惯看看办公室、会议室墙上悬挂了什么,内容是什么。从这些悬挂的内容,可以捕捉到很多企业的信息。比如: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管理方法等等。
在会议室和老板的办公室中,我总能看到“XX驰名商标”、“XX名牌”、“XX著名品牌”,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牌子。不免纳闷,怎么到处都是所谓名牌!
追逐这些所谓名牌,几乎成了外贸企业的时尚,甚至为此相互攀比。东方网一则新闻可谓一阵见血:驰名商标近年泛滥成灾,浙江全省皆“驰名”。很多外贸企业认为:只要我名牌了,我就品牌了。至少,有总比没有好!
申请具备权威性的称号,没有错。如果沉迷于此,就不好。如果一旦拥有了这些称号,就把自己的商标当成了品牌,就错了。东莞、义乌、宁波这些外贸企业林立的地方,这样认为的外贸企业不在少数。
2007年的时候,我到义乌与一家生产袜子的企业,洽谈咨询拓展国内市场的合作事宜。出口法国的时候,企业曾经买了法国一个商标。随后,他将这个商标在国内注册,拓展国内市场,他想以此作为内销的品牌。
当我们谈到品牌时,企业老板非常的兴奋。指着墙上的一块牌子说,我们已经是著名商标了,似乎他已经有了一个好品牌,至少未来要建立品牌的有了一个好背景。
我笑着说:恕我直言,你的这个称号的作用不大,你很多朋友的公司都有这个称号,一个泛滥的著名商标,对内销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
我对企业老板做善意的提醒,是不想他对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寄予多大期望。
具备权威性的认证对品牌建设有很大帮助,关键在于这个论证是否真正意义上权威。自地板欧典事件之后,消费者非常关注地板产品品质和环保性。国内地板行业经销商非常关注中国名牌、免检产品、3C认证这三大论证,是因为其权威性。如果拥有这三大论证之一,国内招商会方便不少。
外贸企业做内销,商标要获得权威的认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整个容易一点的来凑数,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既花钱没有作用,还可能左右了你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即使你的认证具备权威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牌,那也只是一纸官方证书,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要然消费者全面认可我们产品和服务,一切也还是刚刚开始。内销品牌是做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误区二:过分把内销品牌建设的期望寄托于传播
外贸企业做内销品牌建设的时候,会立马做两件事情——
 找个明星做代言人;
选择一些媒体打广告。
实际运作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明星代言人找了,电视广告拍好了,平面广告也制作了,当真正要在媒体上做广告的时候,高昂的媒体费用往往让我们望而却步。最后只能在企业所在地,做一些路牌广告展示品牌形象。
我们开车行驶在义乌、慈溪、余姚这些城市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高速公路两边都是林立的高炮,这些高炮对企业形象是有提升作用,但是有多少消费者能够看到呢?
即使有一些外贸企业有资金实力做广告投入,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往往把品牌的建设寄托于广告上,片面地夸大传播的作用,认为大家知道我们的牌子,品牌建设就顺利完成了。外贸企业重视内销传播,无非基于以下考虑——
不传播怎么能让我们的用户知道我们;
不传播怎么能提高我们的知名度;
 不传播怎么能提高我们的销售额;
无论消费品还是工业品,传播的力量不容忽视,仅依靠传播来实现内销品牌的建立,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品牌应该具备美誉度和忠诚度,知名度只是他们的基础。外贸业务的内销品牌,依旧处于出于知名度的建立阶段,很容易放大转播的作用,一些成功企业就不是会这样做的。
春节,趁着各品牌打折,我去百盛买一些衣服。我几乎所有的衣物是在百盛买,里面的品牌基本都不错,定位也在中高端。
一个男性内裤和袜子的品牌专柜引发了我的注意,具体是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了。记住了这个专柜的男性内裤和袜子专柜价格。
一双的全棉袜子,打5折后的价格还要28元。而且,这是该专柜较便宜的一款。一条男性内裤,打7折后的价格是128元,这是最便宜的一款内裤。平时,这个品牌的袜子,一般价格都在45元以上,男性内裤的价格更是在170元以上。
问问导购小姐,这个品牌卖得还非常不错。这个品牌既没有形象代言人,我就更没有看到过他们的广告。与国内那些又是请形象代言,又是在广告上投资数千万的袜子企业,这个品牌建设的效果无疑更加成功。
外贸业务基本无须考虑品牌,当建设品牌成为内销的必需条件时,外贸企业更应该深刻的理解品牌。广告代言人、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路牌广告等传播,并不能解决品牌的所有问题,从品牌建设过程看,建设品牌应该达到的以下四个目标:
 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即品牌知晓度;
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可我们,即品牌认可度;
如何让更多的人赞美我们,即品牌美誉度;
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定我们;即品牌忠诚度。
外贸企业做内销,注重内销品牌的传播,仅仅达到了品牌建设的第一个目标,让更多人知晓品牌。建设品牌最重要的是,建立品牌广泛的美誉度,让我们的目标人群对我们的品牌忠诚,并反复消费和购买,还向他人做正面的宣传。内销品牌的形成不是企业自说自话,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上,落到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环节上。
浪莎一直宣称自己是中国袜业第一品牌,请了代言人、做了电视广告,传播力度非常之大,也让消费者都知晓了。
但是浪莎的终端选择、产品陈列、终端设计等等与消费者直接的环节,我认为尚不能达到品牌美誉度的层面。
所以,在我看来,浪莎更应是中国袜业第一名牌,而非第一品牌。
相反,TONYWELL没有请名人做代言,广告投入也相对有限,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品牌。TONYWELL品牌建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选择与品牌定位匹配的商场做店中店,如跟随在百盛这样定位的商场开店;在售卖终端把各个细节做深透做到位。他们更注重抓住与目标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关节,并将其做足!
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少,TECSUN是国内著名的收音机品牌,也是中国驰名商标。
这个品牌属于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是行业惟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企业一直专注收音机的研发和生产。
多年以来,企业一直用逐渐渗透、步步为营的推广方式,慢慢影响大众的行为,以品质为王的品牌理念,产生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经过多年努力,TECSUN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品牌的领先者。
 
把品牌当作名牌做,都是跟风在惹祸
外贸企业过于迷信广告代言、过于沉迷追逐荣誉、过于注重品牌传播,缺乏品牌运营经验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攀比心理,跟风心态。似乎别人做了,自己最好也做,甚至认为,人家都做,自己不做就挺没面子。
在义乌,那些林立的路牌和高炮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港台和国内知名明星的面孔,这大多都是因为跟风的结果。当大家都一窝蜂地做这个事情时,我们只要提醒一下自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能少犯盲从的错误。
2008年,北京奥运的时候,奥组委给很多行业都有赞助商、经营商之类的资格,并且之间有明确的区分。这成为了行业领先者竞争的目标,当你成为赞助商的时候,我好歹也要申请一个经营商。
这中间有不少是跟风的心态在作怪,你是否想过:这对于你的帮助到底在哪里?你拿到了这个的资格,你是否有能力将其做必要的宣传?奥运牌是好,毕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伊利那样,把奥运牌打得淋漓尽致。
很多行业的制造环节,都形成了产业集群,行业中的主要企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甚至集中在一个镇。比如,杭州地区就集中了非常多的压缩机制造企业,温州集中了中国最大的几个电气制造企业。身处产业集群的外贸企业,做内销市场也容易盯住身边的竞争者,加之各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跟风总是难免,这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菲林格尔是强化地板的著名品牌,是我服务了多年的企业,我几乎见证了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全过程。
菲林格尔是德国的一个品牌,主要从事的是木制品加工,在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品牌,但是规模并不大。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之后,最开始主要还是做出口,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渐渐进入国内市场。
菲林格尔非常注重品牌建设,很多企业在电视上打广告的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菲林格尔的电视广告。他们把品牌建设的重心确定为两个关键环节:
1、 专卖店建设:菲林格尔引领行业专卖店的三次革命,从专卖店向精品店转型,从精品店向精品大店转型,从精品大店向体验店转型。每次转型,都推动了地板行业终端形态的升级。
2、 口碑建设:菲林格尔非常注重消费者口碑建设,为此建立了很多行业领先的服务方式,为消费者提升附加价值,到了2006年菲林格尔很多门店的销售额,超过50%是口碑传播带来的。
当强化地板行业把品牌建设放在传播上,菲林格尔没有跟从,抓住了大家忽视的环节,取得品牌建设的领先,建立了独特的优势,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样板。
 
提升内销品牌知名度更应精确制导
今天名牌,也许就是明天的品牌。做内销品牌,会从名牌开始,先从建立知名度开始。但不要过于强调知名度,否则将导致传播宽泛而不精确。
外贸企业做内销品牌,一般准备的传播费用都很有限,内销依旧处于输血阶段,更需要一分钱用出两分钱的效果。精确制导地进行传播,对内销品牌知名度树立更具意义。
麦肯锡在一份2008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报告显示,虽然电视广告的影响力依旧是最大的,但对消费者的影响在迅速降低,2007年有58%的消费者要看到电视广告才会购买平板电视,2008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7%。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买接触点的感受,消费者在门店内获得的信息,对购买决策影响最大。
我一直喜欢TONYWELL这个品牌的西服,知道这个品牌,是我一个朋友介绍的。他是TONYWELL品牌的绝对粉丝,他是偶尔看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个品牌的形象广告,开始关注这个品牌,并渐渐成为忠诚消费者。
后来,我需要买一套新西服的时候,想起朋友的推荐,特地给他打电话,问他哪里有这个品牌的专卖店,他告诉在百盛。卖来一件,感觉西服板型特别适合我,做工也不错,渐渐喜欢上这个品牌。
以后我经常向朋友推荐,现在我公司几乎每人都有一套TONYWELL的西服。
最早,他们是一家为国际品牌做OEM的台湾企业,1992年,在组建汤尼威尔(上海)服饰有限公司,创立TONYWELL品牌。
自1993年至今共在国内开设180多家分店, TONYWELL的发展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期——
1993年到1995年是单品期,经营的产品只有西裤和风衣
1996年到1997年是单品组合期,经营产品从西裤和风衣扩展到西服、夹克、毛衣、T恤、衬衫,目的是为品牌寻求市场定位
1998年到1999年是多店经营时期,推出全系列都会流行男装,提供从鞋子到上衣,从外衣到内衣的系列品牌产品,并推出汤尼威尔的标准店,对品牌形像进行整体包装;
2000年到2001年是大陆地区代理期,建立全国性的代理商体系,将标准店铺经营的整体作为产品输出,目的是建立连锁体系。
现在,TONYWELL还延伸出多个关联性的子品牌,如:个性化的TONY,运动装的TONY SPORT,以及年轻化的TONY JEANS。
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TONYWELL的常客并不多,只有几万人,也就是这些忠诚消费者不断推动着TONYWELL发展。
TONYWELL的一套西服一般定价都在5000元以上,属于中高端品牌。TONYWELL的成长几乎与国内男装品牌成长同步,也经历了男装品牌广告满天飞的阶段,但是TONYWELL一直保持低调,我成为TONYWELL忠诚消费者都5年了,我就从没看到过TONYWELL的广告。
TONYWELL品牌传播做得非常好,除了在一些杂志上做一点提示性广告以外,TONYWELL把品牌传播非常精确地放在终端建设上。
终端选择就是其中之一,百盛是TONYWELL重点选择的商场,并跟随百盛的扩张,不断增加店面数量。因为,百盛的定位与TONYWELL的定位基本一直,这样的开店方式,直接加强了针对性。
无疑,这样的策略,帮助TONYWELL非常稳健地成长。
建立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我们可以采用滚动建设的方式,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我们不需要一上来,就希望所有的目标消费者都知晓我们的品牌。
滚动建设的方法是,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目标消费者,让他们先知晓,并通过产品品质、品牌价值、良好服务等因素,建立并巩固他们的美誉度,最终达成客户忠诚。这些忠诚客户的口碑,可以帮助我们的内销品牌扩大知名度。
对于缺乏能力的外贸企业,想对目标客户一网打尽非常困难,采用滚动建设的方式,是值得选择的方式之一。所谓精确制导,就是要更加准确,不应宽泛,滚雪球地发展我们的客户群。
【链接:商标、名牌、品牌有哪些差异】
中国的外贸企业应有非常多的世界名牌,仅在义乌,很多小产品的规模在全球都跻身于前列,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又有多少品牌呢?说到规模的时候,很多义乌企业家充满自豪,说到品牌,很多义乌企业家充满渴望。
外贸企业做内销品牌,应首先深刻认识商标、名牌和品牌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才能从根本解决内销品牌运营的认识问题。
1、 商标,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产品所属企业的区分标志,受到法律的保护;
2、 名牌,是具有高知名度的商标,通过强有力的传播建立起来的。很多名牌是在短时期内通过“狂轰乱炸”的广告来造就的,如果建立美誉度和忠诚度,消费者对它的认可也是短时期的,最后极可能 “成也广告,败也广告”;
3、 品牌,是目标消费者中具备良好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名牌。品牌则是在具备知名度基础上,更深层方面则体现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名牌是初级阶段,而品牌是更高形态,名牌是实现品牌的必经阶段。
名牌追求的是名气,品牌注重的是品质。名牌传播出来的,品牌是内外兼修打造的。所以,内销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销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视觉形象设计、核心理念确定、品牌符号的应用、广告风格等一系列工作。
仅仅通过传播做出来的名牌,是远远没有达到品牌建设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