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之际,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开始新的人生。而有一批考生,曾以高考零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也由此无法踏入大学。在经历了贫困、劳苦、爱情、失败后,他们发现,曾经用巨大代价所击退的挑战——高考,其实只是人生若干个挑战中最容易的一个。他们也发现对制度的改变仅靠一时之激,是徒劳无益的。人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冲动行事。(
以个人微薄之力与体制抗衡,徒劳而无益;以高考零分的方式来表达对应试教育的厌恶和抵制,太傻太天真。一批另类学子却偏偏不晓得这些简单的道理,宁愿放弃踏入大学的机会,也不愿放弃内心的厌恶与抵抗。于是,在一时的冲动和人生的诸多遗憾中,上演了一出出的豪迈,也演绎了一桩桩的悲壮。
蒋多多、徐孟南、吉剑、陈圣章……这些不合作者都曾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也曾有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骄人的成绩,但在参加高考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毅然选择把自己整个青春期所受的教育归零,并以此挑战高考制度。而结果,却是多年以后的伤痕累累与感慨万千。
我们相信,多年以来并且饱受非议的应试教育的确伤到了很多很多的学生,他们之所以选择零分与高考为战,或许确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然,确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制度,乃至改变他和万千学子的命运”。但他们却忽视了自己并非什么高官权要,也忽视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原本就是一个繁杂宏大、长期系统的工程。因而以为考了个零分就可以撼动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简直就是愚蠢当中的愚蠢,狂妄之中的狂妄。
笔者之所以说他们愚蠢,乃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人生的游戏规则,以身弄险的自我摧残并不值得学习和效仿。笔者之所以说他们狂妄,乃是因为他们的“零分”动机并不纯洁,“艺术行为”式的自我炒作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挑战高考制度者的“零分”动机,大多都是冲着媒体的关注、网络的热捧而来的,他们甚至想以“不依附任何权势的自由学者”的身份、以“新版公车上书”的方式来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某些大学的特别青睐。
然而理想归于理想,现实归于现实;理想的丰满改变不了现实的骨感。在一时的豪情万丈、一时的人生鼎沸之后,他们归于了平凡,走向了平庸,甚至陷落到了穷困与寂寥的尴尬。尽管他们在“零分”之后依然做着不懈的努力,甚至也曾有过不朽的“创意”,但现实的残酷依然把他们置于了无人问津的荒滩。
在历经了人世的艰辛和种种的失败以后,他们终于低下了曾经藐视一切近乎狂妄的头颅,再也没有了原来的那种豪气冲天,也没有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甚至抱怨当初为什么没人“拉他一把”。于是,我们开始相信,如果让他们重来,他们一定会做出最佳的选择。
“为了中国的美好明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但这绝不是在校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学生应以学业为重,无论什么样的体制和制度,都不会改变学生的身份和任务。况且,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考试,大家凭本事,比分数。这有错吗?再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我们彻底取消考试,完全以“素质”论人,那个“素质人”就一定会是你吗?
自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应该教育已经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应试教育的确显露出了种种的弊端,但用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来代替应试制度,这却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设若我们只看眼前而不看以后,只是一味地指责“应试教育 ”,让“应试教育”成为林林总总失败的替罪羊并进行武断地抗议和抵制,是否是太过于偏颇、太傻太天真了一点呢?!
俗话说“废而立之”,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谋略与措施来改变当今的教育现状之前,“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废除的。所以,一切试图指望以高考零分的自我牺牲或自我炒作来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行为,都是极其愚蠢而又可笑的。——对于所有的后来学子,笔者谨以此语寄之!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