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五粮液之尖庄史话


       DSC00054.JPG

中国西部、巴蜀边陲有一块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土地,那就是被誉为“中国酒”之“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四川宜宾。
       自古蜀人善酿,宜宾人酿酒之技更精,宜宾的酒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前。早在汉代武帝前,勤劳善良的宜宾人就酿造了本土酒祖---“树头酒”。至东晋成汉晚年,来自云贵高原的人入川,带来了他们的本土佳酿——“清酒”。到了南北朝时期,羌族人来到川南,以野果、树叶、大米等酿酒,在此基础上,有首创发明了用小麦、青稞、玉米等多种粮食酿酒的新技术,开创了我国“多粮型”酿酒之先河。唐朝(公元765年),诗圣杜甫来到宜宾(时称戎州),时为刺史的杨某在城边东楼(今水东门)设宴款待,盛情以戎州佳酿“重碧春酒”为杜圣接风。杜甫一喝三叹,竞手不释杯,诗兴发作,旋即题下千古绝赞,诗云: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伎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杜甫走后,戎州官吏将“重碧春酒”命名为郡酿。千百年来,三江水飘着酒香,宜宾史伴着酒长。黄庭坚贬谪宜宾(时称叙州府)三年,不曾一日离得郡中佳酿,而此时的重碧酒,已被酿造更精,选料更纯的“荔枝绿”所取代。后岷江北岸鹫洲坝镇江亭绅士姚君玉,采安乐泉优质地下水所酿成的“姚子雪曲”,更得黄庭坚大加赞杨,感叹万千,特作《安乐泉颂》,赠与姚君玉,诗云: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

  得汤郁郁,白云生谷。

  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老夫手风,须此晨药。

  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至明代初年,一陈氏家族所开“温德丰”槽房,所产之酒色香品味均在各家之上,深得当地百姓喜爱,其酿酒绝技“陈氏秘方”保秘至严,绝不外传。到了清朝同治七年,“温德丰”老字号糟房已历时近五百年,但是陈氏后代陈三却无儿子,其不忍“陈氏秘方”失传,首次将“陈氏秘方”传与外姓爱徒赵铭盛,赵将“温德丰”易名为“利川永”。赵铭盛逝世后,将“陈氏秘方”传与徒弟邓子均。邓子均接手“利川永”后,所用陈氏秘方酿造的“杂粮酒”、“提庄曲酒”已畅销全国各地,成为酿酒业同行中的佼佼者。

1919年,时任宜宾县团练局局长的雷东垣在家中大宴宾客,盛情遍邀宜宾各界名流赴宴。席间,“利川永”老板邓子均将随身携带的“杂粮酒”奉与众人品尝。晚清举人杨惠泉言曰:“如此上乘佳酿,名为‘杂粮酒’,未免太过俗气。‘姚子雪曲’虽儒但显生涩,且与此酒独特之醇香风味毫不沾边,也似不妥。我觉得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五粮液’?”话音刚落,众人齐声叫好,从此以后,五粮液流传开来。

古之川南,尝用竹筒制成大小不一的量酒器具,称为“庄”,一庄又称一提,故而很多酒坊又将所产曲酒称为“提庄曲酒”。但众人公认“利川永”酒坊所酿造的“提庄曲酒”最为醇美,于是感叹道:“各坊各庄皆好酒,利川提庄庄中尖。”遂推“利川永”酒坊的提庄曲酒为“尖庄”(意即提庄中之最佳者),因而得其美名。

1932年,邓子均正式以“五粮液”登记注册,此时“利川永”使用“陈氏秘方”所产的白酒为“五粮液”和“尖庄”,当时“五粮液”酒和“尖庄”酒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通过上海“利川东”货栈远销美国旧金山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五十年代初,组建“国营二十四酒厂”。1953年,邓子均无偿献出“五粮液”和“尖庄”酿酒秘方即“陈氏秘方”,并成为厂里技术指导,1957年,“国营二十四酒厂”正式更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

“陈氏秘方”的“五粮液”酒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作为“陈氏秘方”的“尖庄”酒也获得了相当级别的荣誉。1992年,获圣彼得堡国际日用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获德国汉堡春季博览会特别金奖、柏林国际酒类与饮料博览会金奖、特别金奖;1994年,获英国伦敦首届国际商贸中心评选会特别金奖、美国纽约国际白酒、葡萄酒、啤酒及饮品博览会金质奖、北京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第三届国际饮料酒和饮料及食品博览会特别金奖、日本东京国际名酒博览会特别金奖。

2003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亲临五粮液视察时,确立了五粮液国酒的地位,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提升“尖庄”品牌的要求。2004年,五粮液集团按照胡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斥重金打造“尖庄”的提升品牌——“老尖庄”,并把“老尖庄”纳入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自销品牌部的统一管理,同年投放市场。

“老尖庄”酒与“五粮液”酒是一脉相承的亲兄弟、亲姊妹,它起点高、基础好,与“五粮液”酒同工艺、同原料、同配方,采用六百年老窖池经长期发酵而成,是五粮液自家的佳酒。

“悠悠岁月长,回味老尖庄”这句话恰如其份地体现了“老尖庄”酒的身份,同时也表达了广大消费者对“老尖庄”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蜀中多佳酿  ,自古飘酒香;百醇当有首,五粮老尖庄。

DSC000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