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那一天


旧文新帖(55

5.12那一天

 

  5月12日,星期一。下午,有我的经济学说史课。

 

  此前一段时间,我在读让-皮埃尔.勒.戈夫的《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1]。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五月运动”对战后西方思想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其间的某些事件和符号,如街垒,如切.格瓦拉的画像和口号,已然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表征从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课前的整个周末,我就在酝酿这个话题,准备在课堂上作个简单介绍。

  1968年5月,巴黎大学学生聚会,对现行教育制度以致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进行批判。在随后的游行示威中发生了破坏公共设施的激进行为,警察采取干预措施,逮捕了几位学生领袖并封锁学校。学生的游行抗议活动转移到街道。5月10日,学生筑起街垒,展开与政府的对抗。学生运动随后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工会参与到游行聚会和抗议活动中,掀起全国大罢工。一时间,法国陷入瘫痪。“五月运动”是一场受中国 “文化大革命”影响并同样具有文化革命性质的运动。这场运动更多具有文化反思、文化骚动和文化批判的性质,其表现形式多为游行、演讲、辩论等较为和平的形式,虽偶有砖头飞舞和催泪瓦斯弥漫,终究没有演变成殊死的阶级搏斗。持续两个月后,经社会和解而平息下来。

  二战之后直到60年代末,欧洲经济经过20多年稳定持续的增长,丰裕社会的梦想终于实现,物质产品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中似乎再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却产生了一种对物质的厌倦情绪。当一切都唾手可得,不再需要努力和奋斗,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种焦虑和彷徨的情绪正在酝酿,人们需要超越物质寻找新的生命意义。“五月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个背景与此有关,那就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在物质领域的胜利,资产阶级取得了绝对权力,垄断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显著的现象。这种垄断性不仅表现在财产所有权领域资产阶级的控制,也表现在金钱对整个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的控制上,“教育是为资本主义秩序服务的,培养的是资本主义的看门狗”。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垄断结构的失望情绪不断加深,在资产阶级鼓动他们参加革命的的时候所承诺的民主和自由并没有出现,或者,这种民主和自由仅仅是权贵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而与广大人民无关。在垄断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无产阶级不仅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机会,也失去表达自由意志的机会。催化“五月运动”的第三个因素也与资本主义的物质胜利有关。在资本主义教条中,金钱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金钱既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核心力量,也是资本主义绝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战后丰裕社会的呈现,既是物质资本主义的胜利,也是金钱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金钱至上的意识形态在否认其他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所塑造的只能是一个单调乏味的世界,这个世界因金钱的胜利而成为人情丧失个性衰落的世界,成一个麻木冷漠的冰雪世界,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厌倦情绪。

  这次运动实际上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人们只是在表达对旧的世界的不满,既不打算抛弃这个并不美好的旧世界,对塑造一个新的世界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实际上,在现代的物质胜利背景下,如马尔库塞所说,机器已经成为绝对的统治者,人们只是机器系统上的某个部件,人们不仅要依存于这部机器,成为这部机器的奴隶,而且,人们的潜意识已经接受了这部机器,很难产生彻底的怀疑和批判力量。就整个社会而言,思想已经死亡,精神已经空虚,躁动和呐喊不过是一时冲动,甚至是回光返照。也许,人们仅仅是想摆一个姿势,显示一种态度;也许,人们仅仅是想通过这种集体行动来表达对一个逝去的世界的哀悼,作一次临终道别。在一个被机器奴役从而人们已经失去批判力和判断力的世界,只有那些尚未被彻底体制化的人群还保持着清醒,保存着激情,还能发出清醒的呐喊。这个人群集中于大学校园,这个人群就是还保持着怀疑、进取、批判和探索精神的学生。“五月运动”就是起源于巴黎大学学生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尽管运动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有着各色人等的混合,各种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但学生发起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仍是主流的声音。

 

  我想通过这个话题,给学生一个忠告:保持对物质的警惕,不要在随波逐流中成为物质的奴隶;捍卫自己思考的权力,保持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和批判力,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中国也即将实现丰裕社会的千年梦想。但是,同当年法国的情形一样,在物质丰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空虚和理想丧失日益严重,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结合的结果同样呈现出社会经济的垄断格局。权贵资产阶级的全面垄断和控制登峰造极,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将80—90%的财富及获取财富的机会赋予1%的富人的同时,广大人民未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利益。我希望学生能够关心和思考这些问题。在目前这样一个物质世界,也只有学生还没有完全成为物质的奴隶,还具有怀疑和批判的能力。当然,我并不主张学生如“五月运动”那样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更不主张采取极端的行动方式。其实首要的问题不是选择行为方式的问题,而是能否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否理解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并对解决问题怀有信心。我希望通过这个话题提醒大家能够对思想和文化的命运有所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在物质洪流中保持一种自觉的清醒,保持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全面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全面理解。我想强调的是,问题的存在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冷漠。如果这个社会失去了批判的力量,如果整个社会都自觉接受物质的奴役,权贵的操纵,那么,这个社会就真正失去了希望了。这样一个物质世界由于没有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世界,也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

 

  我提前10多分钟进入教室。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准备讲解集体作业。题目是“斯密的增长理论”。

  作了个简单介绍后,我在教室最后面坐下。边上坐着的是前来视察的学校督导员。学生开始讲作业,我准备做笔记。此时还不到两点半。感觉到屏幕有些晃动,但不是很厉害。稍后,手机震动,是一个研究生发来短信:“老师,地震了,快跑!”开玩笑!,武汉发生地震?再说,逃往哪里?有些诧异,但没有放在心上,接着听学生讲作业。学生大概讲了15分钟。结束后,我作个点评。说实在话,我并不满意——尽管课间前来听课的书记还自豪地说从学生讲作业中发现我院学生有着很高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可能我的要求高了一些,超过了他们的实力。从内容丰富程度及提炼程度以及讲授的逻辑、技巧、生动性、趣味性等等方面离我的要求都还有很大距离。我每次点评之初总在提醒自己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应该多给正面的鼓励而少给负面的批评。但是每次点评中,尽量挖掘出几个亮点和优点之后,不自觉地会话锋一转,指出存在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更多方面。有一些失望的情绪在增长。这个学期,我多次泄露过自己的失望情绪了。担心讲“五月运动”会引发失望情绪的进一步升级,点评结束之后,就放弃讲那个话题。

  接着介绍的是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巴师夏。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都是“庸俗经济学”,多成为嘲讽和批判的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巴师夏仅有“服务价值论”作为庸俗价值理论的代表被介绍。后来,在接触西方的经济思想史著作的过程中,对“庸俗经济学”有了更多的认识,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观念。读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时,对巴师夏甚至产生了一些钦佩之情。马克.斯考森的著作讲到巴师夏时,有一句话“一个羸弱的孤儿挑战世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巴师夏自幼失去父母,在祖父的抚养下长大,后来继承了祖父的财产,成为大酿酒商。作为大商人,自由贸易是其利益所在,巴师夏曾经组织一批人冲击议会要求废除对英国的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在巴师夏的努力下,贸易自由最终得以实现。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历史上,巴师夏还以他杰出的短文《一个蜡烛制造商的请愿书》而驰名,在这篇短小的文字里,巴师夏借一个蜡烛制造商要求垄断光源而给国会写的请愿书里,巴师夏以幽默尖刻的笔触,嬉笑怒骂,嘲弄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荒诞。另外,针对宣扬危机期间破坏性行为有助于刺激需求启动经济的“破窗理论”,巴师夏发表了《碎了的玻璃》一文,提出了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划分问题,提出一个好多经济学家应该是一个有着广阔的视野,既看到可以看到的直接影响,也能看到应该看到的间接影响的经济学家。当我情绪激昂地讲授这些内容并试图兴奋和激动的时候,在台下没有发现我所期待的激情和关注。

  第二节课接着讲西尼尔。以前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路编写的经济学说史教科书中,关于西尼尔,只是介绍了他的“最后一小时利润论”。这一理论确实具有赤裸裸的辩护性质,是西尼尔思想的一个败笔。但西尼尔在经济思想史中确实做出过重要贡献,尤其是是方法论方面。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西尼尔采用了这样的研究方法,首先确定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研究结构,实际上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范式。熊彼特对西尼尔的方法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贡献超过了作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的李嘉图。这一部分内容更加理论也更加枯燥。由于缺乏回应,我在非常泄气的情形下结束了这堂课。我是我上经济学说史多年来感觉最糟糕的一次。

 

  课后,一个学生请我写一份论文推荐信,我提议到办公室去。一路走着,好为人师的我将“五月运动”及其影响作了个简单介绍。写完推荐信,打开电脑,搜索有关地震的消息,才得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7.8及大地震,得知温总理已亲临前线指挥救灾。开始感觉问题的严重性,对中央政府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的行动迅速和有序组织感到欣慰,同时也对总理的务实亲民油然而生敬意。

  给在成都工作的老Y、鸭子、蚊子打电话,想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灾情。电话一直不通,心情紧张起来。持续不断打电话,最后联系上了鸭子。他轻描淡写地描绘着灾情和自己的奇遇,仍然是一副乐天的样子,而我在欣喜之余不禁泪下。鸭子也不知道老Y和蚊子的情况,我第二天才联系上老Y并从他那里了解了蚊子的情况。

  夜里11点的时候,再次浏览地震消息,得知死亡和失踪人数已近万人,心情愈加沉重。

  此后的一个月里,关注地震成为一件最重要的心事。

 

  5.12快4个月了,是为记。

 

  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