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不要成为企业家的帮凶


德隆的“产业整合”、“战略投资”、“产融结合”、“金融运作”、“国际并购”以及庞大产业王国的管理模式,曾经是很多经济学家探究的生动案例,也曾经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追捧。
某著名经济学家曾经总结道:“新疆德隆是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手段。”
某著名经济学家归纳了德隆资本运营的三大特征:一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广泛融资;二是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通过一级半市场以股权转让方式连续并购上市公司;三是以并购后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融资功能,对其所在的传统产业进行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整合,形成强大的战略投资体系。
某著名经济学家认为,德隆的成功在于四点:一是通过控股国外的某个公司去控制国外市场;二是用现代科技发现和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三是搞产业整合;四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
这些企业家都不遗余力地标榜德隆独特的战略思维、卓越的运作技巧和强大的执行能力,为德隆的疯狂摇旗呐喊。
……
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发出这些声音呢?如果他们没有收企业家的钱,那说明这只是学术水平问题;如果他们收了企业家的钱,那就是道德问题了。
幸运的是,对于德隆裂变式扩张的经济运作模式,也有一些专家持不同看法。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始终对德隆的运营模式持激烈批评态度。他多次指出:德隆问题的原因在于,德隆通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结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失误。而资金链条的紧张是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必然结果,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只是德隆问题爆发的催化剂而已。
德隆事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重大变故,其产生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社会条件、从盛极一时到迅速败亡的演变轨迹、德隆现象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给予政府、企业界和公众的启示等,都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济研究存在着“错位”现象,其中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成功企业的案例总结上,起着为企业“鸣锣开道”、“保驾护航”的作用。迄今我们看到的盛极而衰的企业背后,大多可以看到过去一些专家、学者的正面点评、大加赞扬的身影。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粗放
真正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的发展特点、运行规律以及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很鲜见,而简单地引经据典、评点赞颂的较多。
第二,功利
有些企业借助“名人效应”,出巨资邀请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树碑立传。当经济理论研究蒙上功利色彩的时候,很难再保持研究成果的客观水准,更无法严肃地进行企业经济研究。
第三,滞后
与美国管理经济学者的实证研究不同,目前我们一些专家、学者侧重于对于企业成功经验的描述、归纳与总结,而较少依据经济理论、能够获得的数据资料以及对于现状的考察做出审慎的评估和前景预测,从而提供极具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浮躁
基于社会基本面的普遍心态,目前就企业经济研究而言,缺乏具有理论深度、规律把握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与我们的管理研究学者很少能真正深入到企业经济活动层面中去有关。
我认为,以德隆现象的研究为例,经济学家应该自尊、自爱、自重,坚守知识分子的操守和担当,不要充当企业家的帮凶。
在前段时间,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居然认为:“一季度GDP数据明显低于预期,主要受制造业、消费和出口的影响,其中对公款消费的管理是影响GDP数据最主要的原因。”很明显,这位经济学家表面上是在“检讨”GDP回落的原因,但实际上是在保护公款消费,进一步分析,是为了保护提供公款消费的高档餐饮企业。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位经济学家不是出于这样的动机,而是因为无知。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