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奶仅五成合格,细菌超标千万倍!


 鲜奶仅五成合格,细菌超标千万倍!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一份率先在网络曝光的“2012年宁波奶制品不合格清单”显示,宁波牛奶集团鲜奶合格率仅为六成多,家庭订奶箱牛奶一半不合格。牛奶中还检出国家明令禁止的抗生素分解剂。当天,宁波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证实,网友曝光的内容属实,但尚未在其他渠道发布过,“本打算在这周内通过新闻媒体告知公众,没想到先被网友贴了出来。”
 
在被网友曝光的鲜奶不合格批次上,眼尖的网友发现,鲜奶大肠菌群最高超标1000万倍。业内人士称,大肠菌群超标1000万倍,意味着牛奶有异味,非常浓稠结块,像豆腐脑,这样的牛奶是没人敢喝的。那么抽样检测过程是不是有问题?
 
本次抽检鲜奶的取样地点分为大型超市和家庭订奶箱。“大型超市基本上选择宁波老三区的超市,像沃尔玛、欧尚、三江、乐购、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随机取样。工作人员一般是下午1点从技术中心出发,3点左右回到技术中心,取回来的样品全程放在保温箱里,冷链是保证的,一到实验室就对样品进行登记、检测。”
 
这份评价性抽检报告公布之后,更多的市民担心:“牛奶,我还能喝吗?”还有的市民质疑,既然家庭奶箱的合格率仅有50%,这说明对牛奶公司来说,家庭订奶的销售方式是有漏洞的,那家庭订奶还能继续订吗?
 
检测报告公布以后,市民在关注鲜奶合格率低下的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质疑:鲜奶不合格批次主要集中8、9月份,为什么抽检结果不能及时公布,而是要选择在半年后才公布?问题鲜奶早就被喝进肚子里了,这样的检测报告还有意义吗?
 
 
宁波市食安办日前公布了去年下半年乳制品评价性抽检结果,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网民关注。宁波市食安办联合质监、检验检疫、农业、工商、宁波牛奶集团等五部门对抽检结果作出回应,称宁波鲜奶整体质量合格,市民可放心喝。造成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低的原因是鲜奶在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出现了冷藏链断裂。
 
从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以往的抽检结果来看,宁波市乳制品质量总体合格率较高,可放心饮用。农业部门每年抽检生鲜乳样品150个左右,至今未发现不合格样品;质监部门2012年共监督抽查2540批次,其中原料乳1491批次,成品乳制品1049批次,1批次成品乳制品不合格(乳酸菌数超标),合格率99.91%;成品乳制品中鲜奶监督抽查了335批次,合格率100%。
 
2011年至2012年,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共抽检各类乳制品4210批次,内在质量合格率均在98 %以上;今年又结合元旦、春节两节市场监管,对液体奶进行了一次专项抽检,共抽检75批次,合格率92%。目前,全市各监管部门对奶源及乳制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展开了全方位、地毯式的排查、抽检,并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加密监管频次,及时发布检验结果。
 
宁波市食安办负责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奶箱没有冷链覆盖,鲜奶高温季节长时间暴露在室外导致大肠菌群和β-内酰胺酶超标。只要消费者及时取出奶箱中的奶,并正确存放、饮用,鲜奶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谭小芳老师认为食品安全危机所引发的已经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全民自我安全意识问题。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就必须摒弃“特供”思想,脚踏实地的为食品安全作出努力。与其忙于特供食堂的建设,忙于特供食品基地的栽培,不如,花大力气狠抓食品安全建设。
 
从完善监管体系再到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再到食品检测标准的法律化制度化,更要注重食品安全监督的常态化。谭老师表示通过相关机构的严格筛选、检测,航天员的食品安全是能保证的。可是,我们必须说,仅仅保证航天员的食品安全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对食品安全也有要求,他们也希望吃到无毒无害、绿色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谭老师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不到位、问责不到位。什么时候,食品生产企业像为宇航员生产食品一样严格遵守规定,中国人吃到放心食品的梦想也就实现了;什么时候,监管部门能像刷选、检测宇航员食品质量一样监管普通百姓的食品安全,中国人“饮苦食毒”的日子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中国人的诚信机制、法律体系、新闻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前,中国的食品安全还会不断出现,三聚氰胺、毒牛奶、毒茶叶、毒蔬菜、毒大米、假鸡蛋……一连串的事件,现在国人的食品,蔬菜、牛奶……几乎没有一样完全可以信得过的产品,悲呼国人!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立法角度,这个法案在经历这么多年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之后,中国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中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但是,个人认为这个法案的出台,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食品危机事件的产生。可以说,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没有强势的质检,缺乏强有力的检测,加上食品生产标准不高,这就是我们食品问题的所在。
 
通过食品安全谈质量管理,也许很多人要吐口水,又是质量!似乎这件事很简单,已经做得很好了。实际情况怎样呢?这次跨国企业也出了问题,我们国内企业不要不以为然!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不简单,你敢说你的产品100%没有质量问题,或者你敢保证你今后绝对不出质量问题吗?恐怕没有人敢打包票。既然如此,就要虚心做事,把有关产品质量的事项抓好、做好,把质量风险降到最低。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立法角度,这个法案在经历这么多年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之后,中国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中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但是,个人认为这个法案的出台,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食品危机事件的产生。可以说,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没有强势的质检,缺乏强有力的检测,加上食品生产标准不高,这就是我们食品问题的所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先进的商业伦理为之做支撑。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会有序、有活力,才会低成本、才会安全,才会有真正的和谐社会。
 
因此,谭老师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就必须正视我国商业伦理的严重问题。实际上,加强商业伦理建设,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