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是世界快消品的大哥大;娃哈哈是中国的饮料山大王,还有其他一些大企业集团、大品牌一起卷进了新西兰牛奶的大染缸里,中国全面禁止进口新西兰奶粉。食品有安全可言吗?
之前国内已经把食品业看成了最头疼的事情,这次恐怕要彻底病了,中国食品业寄托于“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的法宝也被黑了一把,人们不禁要暴跳如雷,不仅仅是“食品有诚信可言吗”那么简单了。本来和欧美等外资企业合作食品业是国内食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想到这次的“传染”还是把稻草烂掉了。
“安全”(注:不仅仅是卫生与否)是食品业一项基本的要求,其实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对食品的“第一”要求,说白了就是“底线”要求。中国食品业的总体水平确实不高,这与中国的法律完善程度和食品业的发展程度有关。
过去,农业部和卫生部为了能够“统一”制定出对中国食品业“安全”、卫生的法则,多有沟通。而现实的情况呢?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农业部“吃不消”,即: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卫生标准来搞农业,那很多农业政策都得调整,农产品问题就上升为政策问题。这就是中国国情。所以呢?有个过渡的过程,当然,不等于说对人体明显有害的方面也要妥协,绝对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为了大家能够相对严格的执行卫生标准,都有所妥协,这个“妥协”就为食品业可能出现安全漏洞埋下伏笔。
一个政府对食品业的重视不容怀疑,没有哪一个政府对食品业会松懈管制。全球各国包括台湾的塑化剂、欧洲的牛肉、印度的食品中毒、其他拉美、非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也多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但是,似乎在中国好想比较“严重”,什么原因呢?媒体的炒作(这里面可能也包含了竞争对手的恶意鼓噪),还包括,互联网开放的言论自由和一些非(官方)正规新闻单位的媒体小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的“亚文化”的广泛放毒。——媒体的泛滥是根源。
中国进入饮用水消费也仅仅30年不到,哪怕是退回十年,饮用瓶装水(包涵桶装水)被一些不良商人和老板炒作的一塌糊涂,几乎要毁掉这个行业。试想:没有桶装水和瓶装水之前,大家喝的是什么水?卫生吗?漂白粉多吗?不用谈什么安全。为什么如今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仍然被消费者视为“洪水猛兽”?这就是个社会舆论问题,根本不是质量问题。当然,用自来水直接灌装的“有”,但是绝对是极小的概率事件问题。反之,所有的饮用水生产企业生产的水只要不出现“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的水都是合格——哪怕是钢铁行业相信也有质量不稳定的时候,何况是食品业。而且,现在的饮用水行业早就规范了,早就比自来水好很多很多——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档次的问题。
食品业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几年大多数以“快乐”为基调进行宣传,刺激消费。包括可口可乐、娃哈哈、其他饮料食品都把一些活泼的元素投入广告宣传,打造品牌。至于消费的现实有关系,人们对食品业的不满和忌惮,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的欲望和幸福生活的享受。享受美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生活的基本需要,由于媒体的宣传和互联网的不良传播,人们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气”不打一处来,严重影响享受食品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食品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人的情绪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处于生气状态或者其他的不适症状,消化食品就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当然会导致肚子疼等症状,长此以往,生病是一定的了。根据中医理论,消化食品主要依赖胃肠的蠕动,也就是来源于气的顺畅和韵律和谐,如果气调节的好、细嚼慢咽,消化食物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健康能量的供给。
这次事件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两个方面的契合点。第一,中国食品业不是垃圾产业,欧美食品业也不是没有失足的时候;第二,中国的媒体人,包括互联网的传播,不要总是喜欢寻找地沟油,不要给全国消费者添堵。解决的办法也是两条:第一,相信监管者和从业者的素质,看整体、识大局,三聚氰胺不是天天发生;第二,媒体报道仍然要尊重“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中央方针,客观、公正、辩证的报道相关事件,注意正确引导食品业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片面打压,挑别人的毛病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也是无能者喜欢做的事情。
食品究竟有没有安全可言呢?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这是对一国政府的信任,任何企业都是政府的孩子,任何消费者都是国家保护的对象。从个体来讲:只要是由政府通过的许可生产企业,它都是具备生产合格、安全产品资质的。如果有的人说,这个腐败、那个如何如何?我想这些事情本来就存在,不仅仅是今天才有,也不仅仅是食品业才有。如何排除自己可能遭遇到食品安全隐患呢?除了具备常识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无能为力、听天由命。
所以呢?不生气、不要恨,高高兴兴、快快乐乐享受食品美味的快意,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吧!
2013-08-05于广州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