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消费困境


  经济陷入困境除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之外,同时也因“消费利益”问题和“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加速了产能过剩问题。 

  在中国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能力并不会因为经济环境的好而提高多少也不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降低多少。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的消费最能影响经济不景气走势。住房需求永远都存在的,也不可能仅仅几个月时间住房消费能力就衰减到如此地步,消费者之所以不去消费是因为这个时期住房处于明显的快速降价趋势,消费者持币待购、买涨不买跌等待抄底是一个“消费利益”问题而非是“消费信心不足”。消费者不消费促使供应商降价,因为供应商在降价又反过来影响消费者不消费,这样一种矛盾只会越演越烈,最终表现为没有消费。而汽车之类的消费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相对的对汽车需求会下降,如:没有了货运,自然就不需要车了。同时汽车也会引发“消费利益”问题。所以没有消费是因为某种因素导致了物价下降引发了“消费利益”问题而迅速的抑止了消费,没有消费连带性的拖累了经济,经济停滞不前自然也就引发了“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国家启动内需十大政策中其中第一条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一条对改善民生是有利的,但是选择的时机不对,反而会加大削弱消费欲望,需要认真对待。对于大型城市,建设太多的廉价房,过度的加大城市的容量,对城市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可能会加速城市瘫痪的进程(详见《城市瘫痪》)。 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重点是通过新投入有目的的消化掉产能过剩问题来带动企业正常化,新投入的最终目的是要启动消费需求,最后由消费需求来消化产能过剩问题,使供需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