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开国将军的大将中,他是因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在革命的关键历史时刻,
他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勇于扮演“反
派”角色,终以唱“反调”著名。他,就是革命生涯中十大著名“唱反调”事件,却永远载
入我党我军史册,被陈毅誉称为先天后脑勺上长“反骨”的开国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大将,1902年10月出生湖南永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5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一 反对“暴动”
1927年12月反对“暴动”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
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蒋介石的大屠杀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
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
员一听要求立即行动。黄克诚说:“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
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
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他人也纷纷加入群起而攻之的行列,这是黄克诚第一次作为
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二 反对烧房子
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
黄克诚第二次唱“反调”,是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湘南暴动后,湘南特委
提出所谓“焦土战略”,命令各县大烧大杀,以此阻止敌人的进攻,老百姓为此不得安生。
黄克诚在讨论湘南特委的指示时,坚决反对这种错误政策:“烧房子的做法不得人
心,我不赞成。”县委书记严厉地对他说:“就由你负责烧县城,看你烧不烧,否则我就给
你处分。”
1929年4月,黄克诚率部跟随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图为黄克诚大将和朱德
元帅。
黄克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指挥部队只烧了衙门、祠堂和个别商店,而把县城
的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来,但是他被撤销了县委委员职务。
三 反对攻打武汉
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黄克诚第三次唱“反调”,是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
汉”。当时,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把中心城市的武装
暴动看成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负的关键,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1930年7月
中旬,红三军团、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县举行联席会议,作为支队政委的黄克诚提
出:“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他的
发言立即受到与会者的严厉批评。军团政委贺昌试图说服他承认错误,他拒不认错,大声表
示:“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争论20年。”据此,红三军团撤销了准备任命他
为纵队政委的决定。彭德怀对他说:“提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说:“这
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
四 反对“肃反”
1931年夏反对“肃反”
黄克诚第四次唱“反调”,是1931年夏反对“肃反”。当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师政
委,被从反“围剿”前线召回,肃反委员会交给他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他照单抓人。
他据理力争,愿用脑袋担保这些人没有问题,结果遭到严厉训斥。他便让点名要抓的人暂时
上山躲起来,此事被肃反委员会发现,躲藏的人不久被杀害了。黄克诚得知,不禁痛心疾首
。他径直来到军团政治部,质问肃反委员会的人:“为何滥杀无辜?”怒斥肃反委员会干了
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事情。
黄克诚抗命拒不捕人上送,早已引起肃反委员会的不满;这次他又来为“AB团”分
子鸣冤叫屈,自然更不为所容。肃反委员会不容分说,当即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
反”的罪名,令将黄克诚抓捕起来“审查”,结果肃反委员会欲将他处决。军团长彭德怀闻
讯后,火速从前线赶回,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被撤销了师政委职务,到军团司令部当了一
名秘书。
由于彭德怀的干预而使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的事,黄克诚当时并不知情,肃反
委员会释放他的时候,没有讲明原委,事后也无人提起此事,包括彭德怀本人也从来没有对
黄克诚谈过这件事。
因此,当1959年庐山会议上黄克诚被批判时,有人说他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
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竟使得黄克诚莫名其妙,不知此言何所指。经过有关人员在
会上的“揭发”证实,黄克诚才总算得知当年之所以没有被肃反委员会杀头,原来是彭德怀
干预的结果。
黄克诚在晚年时,曾如是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
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五 反对打赣州
1932年1月,黄克诚第五次唱“反调”,反对“打赣州”。
1932年1月,中国共产党及红军政权方面,当时其内部以王明的“左倾路线”占据统
治地位,发布“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批判“游击主义”。
1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规定由彭德怀
任前敌总指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赣南、赣东、河西、永吉太万游击队和江西
军区预备队为支作战军,由陈毅负责指挥。红十六军进窥樟村,威胁吉安守军,使其不能增
援赣州。红三军担任消灭宁都、于都境内的地方武装。红十二军在宁化西南巩固闽赣苏区,
红五军团就地整顿休息。
黄克诚时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委,临时中央再次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指令红军
攻打赣州。他和彭德怀吵了起来:“你这是半个立三路线!”不同意大赣州。2月23日,红
七军组织了第一次爆破攻城。爆破队抬着云梯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冲到城墙下,架起云梯
攻城。守军立即投掷滚木和手榴弹,并加大火力,使得爬城无济于事,多次冲锋攻城爆破失
败。2月25日,红七军再次组成爆破队,由姜茂生负责,发起第二次爆破攻城。重组的突击
队,由第55团团长黄勉昌指挥,依然伤亡很大,爆破攻城宣告失败。
3月7日国军分三路向红军发动袭击,第1师政委黄克诚由于攻城不利没有睡着,闻外
有异,便叫醒师长侯中英。侯中英走后,黄克诚带领一个通讯班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向军团司
令部汇报,请求撤退。军团参谋长邓萍拒绝了请求。黄克诚又让师直属队撤至南门以东的山
上,此后在通知特务连长刘少卿撤离师指挥部时,国军已经打到了师部。黄克诚迅速带领通
讯班撤离,途径机场时谎称是国军罗卓英的部队侥幸穿过。后黄克诚赶至2师师部,建议2师
师长郭炳生指挥部队撤退。郭以无上级命令为由拒绝。黄克诚为减少损失,带领部队主动撤
出战斗,返回1师驻地。由于红三团一名军官反水,告知了国军红军的联络信号和集结地点
,国军遂挖通了抵达红三兵团驻地的地道,师长侯中英在撤退时被俘。
红五军团迅速赶到了赣州,对国军的围袭进行反扑,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至白云山、
天竺山一带。3月8日,中革军委意识到了攻克赣州已成为不可能,下令撤围赣州。至此,历
时33天的赣州战役,以红军惨败结束。
赣州战役后,红三军团政治部专门为黄克诚开了一个广昌会议,集中批判他的错误
。他据理力争,拒不检讨,还批评上级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又一次被撤销师政委职务,
到红三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彭德怀找他谈话说:“再提意见,你就要被撵出红军了。”他
说:“我又不是哑巴,怎么能有话不说!
六 反对“硬拼”
1935年1月反对“硬拼”
黄克诚第六次唱“反调”,是1935年1月反对“硬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挫
败后被迫长征,攻占遵义后,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老根据地已经丧失,主力红军又受到重
大打击,剩下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当前应保存实力,尽量避免与敌人硬拼,为中国革命保存
一点火种和骨干。”结果,他被怀疑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被点名批评为“右倾机会
主义”。他再一次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师司令部担任侦察科长。
七 反对饶漱石
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动作”
黄克诚第七次唱“反调”,是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动作”。当时,饶漱石任中
共中央华中局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独揽党政军大权,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新四军军长
陈毅。
黄克诚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他实在看不惯饶漱石的所作所为,批评饶漱石
:“无论如何,让陈毅军长离开华中,是个很大的损失。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在一起工作多年
,彼此也有过不同意见,但他们却始终团结合作得很好。你刚来不久,就想把陈毅同志挤走
,实在不应该。你这种做法很不光明磊落,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他的直言不讳的批评,
使饶漱石敢怒不敢言。
八 反对抢救运动
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
黄克诚第八次唱“反调”,是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1943年7月15日,中共
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
运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组织审查,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黄克诚在所领导的新四
军3师7旅搞了一下试点,发现有一半的人需要“抢救”,感到这与当年中央苏区抓“AB团”
分子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级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一些好
心人劝他说:“和上面对着干,会有麻烦的。”他说:“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为此
,他又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黄克诚戎马一生,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经岂止百战!然而,正如他那高洁无
瑕的人品一样,他的体肤完好无损,从来没有挂过花负过伤。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系
如此。如果认为黄克诚是个“福将”,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那倒不尽然。他一生所经历
的磨难不计其数,被打击迫害、蒙冤受屈更是家常便饭。如此多舛的命运,何福之有?用他
自己的话说,他只算是一个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九 反对四平决战
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
黄克诚第九次唱“反调”,是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1946年4月,国民党军
队集中8个军的兵力攻打四平,林彪指挥10万大军与敌人在四平一线展开激战。毛泽东先后
给林彪发去十多份电报,要求坚守四平。
黄克诚向林彪提出撤退的建议,林彪不予理睬,黄克诚便于5月12日直接致电中央
。5月19日,毛泽东给林彪发去电报:“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放弃
四平,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1959年4月,毛泽东对黄克诚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
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一时无语,稍后自语道:“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没过几天,朱老总、陈毅、聂荣臻、粟裕、黄克诚、杨成武在五一节晚会上,又偶
然谈论起毛泽东与黄克诚关于“固守四平”决定的对话这件事。
当天在场聆听了黄克诚与毛泽东关于“固守四平”争论的陈毅元帅,当作众将帅们
的面对黄克诚笑着说:“老弟呀,一路走来,你成了天生后脑勺上长‘反骨’的开国大将啊
!”
十 反对浮夸风
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
黄克诚第十次唱“反调”,是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当时,彭德怀在庐山会
议上因反对“大跃进”等“左”的错误,上书毛泽东提出不同意见,在大会上受到批判。黄
克诚在会议中间被叫到庐山批判彭德怀,却在会上公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看法。中央常委刘
少奇、周恩来等找黄克诚谈话,要他与彭德怀划清界限,但他仍“执迷不悟”。黄克诚在关
键时刻的表现,让毛泽东深深失望了。结果,黄克诚被撤销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兼
总参谋长职务,打入“彭德怀反党集团”,一顶右倾帽子整整戴了20年。
黄克诚一生因讲真话被多次批判、多次罢官,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晚年
在被罢免20年复出后,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他仍以捍卫真理的巨大勇气,坦诚讲出心里的
真话。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
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
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大家
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
义。”
特别是他对林彪的评价,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政治勇
气。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他读完条目
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让秘书把编写《中国大
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个条目,
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林彪在军队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
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
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
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
实。”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逝世。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
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恰如其分,黄克诚确实当之无愧。
黄克诚逝世后,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
员会、中央军事委会员讣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沉痛宣告:久经考
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央
纪律检查委员会原第二书记,中央军委顾问黄克诚同志,因病于1986年12月28日11时15分在
北京逝世,终年84岁。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
我军的重大损失。
黄克诚同志永垂不朽! (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1月7日下午,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央军委
顾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第二书记黄克诚同志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首都各
界三千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向这位勋劳卓著、德高望重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表示深切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