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重新定义了中文媒体


      新浪微博今天上市这值得庆贺,截止3月底微博月活1.438亿日活6660是中国活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微博上有超8万个政府机和官的微博70多万个个人认证账号和40多万家企认证账号,所有这些支撑了微博成为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平台。

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确实感受微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微博真正意义上让每个人都成为媒体,让每个人都有成为焦点的可能。翻看了一下自己发的第一条微博是在2009107号,来自关联博客的文章《网络广告可以不需要点击》,此前的一个月已经加入新浪微博,一直没有发布内容,不过关注了上百个人,有互联网从业者、媒体、明星、企业家、娱乐帐号等,五花八门。初期最吸引我的是微博上有很多新鲜的观点和实时的信息,信息的广度一下子拓展了不少。之后微博呈现出了极强的媒体化特征。微博打破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让生活中毫无交集两个人实现信息传递。这种跨科层、多维度的信息分享方式让每个微博用户都有机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无论他多微小,同时新浪的媒体基因也为微博媒体化火上浇油。

  一开始很多的微博用户仅把微博看做是自己简短的记录,并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力量,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飓风的生产者,是广泛报道的参与者,是大媒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微博从个人落笔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私有空间,而是公共媒体。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内可以撒娇、撒欢、撒野,但微博作为一个有公共媒体特性的信息源,在信息发布、转帖评论的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内容的建设和传播。

 随着参与微博的时间越来越长,微博内的个体趋于真实,微博内信息的可信度也越来越高,当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于未知充满想象和困惑,我们需要逻辑来剖析事实,一旦逻辑不够清晰,就会本能的认为这是一场木偶剧,线与操控者虽然不可见,但一定存在。同时现实也确实让我们感慨念物力之维艰、哀民生之多艰,这种感慨在微博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新浪微博上转发、评论最多的微博,除了搞笑段子、娱乐八卦外就是时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微博自媒体的特质。微博无界共享、以个体为核心的特征让许多人成为独立信息源。但微博作为社会性应用的价值不在说而在听、转、评。互联网用户的群体传递非常显著,一个信息如果与活跃用户的频谱吻合,那么信息就会快速传播,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不断扩散。哪只蝴蝶扇的翅膀不重要,重要的是随后可能产生的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