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员尤好饭局。“十八大”之后,这些饭局明显减少,但不妨碍在饭桌上,依然要讲政治。
有人归纳过,大家通过饭局可以产生决策,可以张扬势力,可以收纳或排斥,可以论资排辈或攀比高低。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升华成细致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官场饭局文化中的不少问题,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要从源头治理,但要文火慢炖,运用疏导之法,收到移风易俗之效。
谁请客不重要,谁被请更重要
吃饭,在官场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请谁吃?去不去?吃什么?这里面都大有文章。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就和商人吉立昌特别“投缘”,经常在一起吃饭。一次,倪发科应吉立昌的邀请,去吉家吃羊肉饺子。吃完饭后,倪发科顺手挑了吉立昌3块较大的玉石籽料带回家。官员老是跑到商人家中吃饭,这种官商关系自然是很不正常的。如“大师”王林家就经常举办官员盛宴。
能参加一定分量的饭局,意味着一种资格。意义越是重要的饭局,自然越封闭,级别越高的人才有资格参加。
有时候,通过几次吃饭,本来不认识的人可以建立甚至加强联系,便于织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网。就客人来说,更多时候,是担心别人不请你,那意味着你被这个群体冷落了。
当然,有时候被邀请,也并不意味着全是好事。而现在的官员只要听到纪委部门请喝茶。就像听到廉政公署请喝咖啡,早就汗流浃背。自然,人们关注的也不是请客方,而是客人。
谁点菜不重要,坐哪里才重要
在官场饭局开席之前,总会由一个人发表祝酒词,一来体现自己的位置,二来加强与客人的联系。前法国总统普恩加莱有过一番高论,他认为没有祝酒词,宴会就不顺。
NO.1坐的位置自然是很讲究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主位,有的地方谦虚地称为“主陪”。主位为什么要面对大厅的入口?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这里可以观察全体以及人员的进入,从而起到控制整场宴会的作用。其他人往往则是以这个席位为中心,按重要程度依次围聚。在整场饭局中,大家都在靠近中心,关注那个人的语言和动作传递出来的蛛丝马迹。
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表示,有时候,一块桌布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如果有几桌客人,且难以用方位设置的办法来突出主台,就要利用主台与其他餐台的桌布色彩不同、餐具的不同来突出主台。为避免敏感的“次序高低”问题,在桌次安排上不用数字,而是通过花卉名称的不同来加以区别。
上述官员是北方人,他说以单位名义宴请客人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左边,2号客人在主陪的右边,其他可以随意。但有些地方经常会让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上坐了一名司机,“大概他们觉得,这个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点儿都不重要”。
据湖南衡阳市接待处网站上一篇文章介绍,多桌宴会各餐桌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5米,主宾桌四周和主通道的距离应不少于2米,餐桌距四周墙壁应不少于1.2米。
吃什么不重要,说什么才重要
有人说,在官场,吃饭的目的并不简单,宾客们的肚子大多并不饿,有人甚至很少体验饥饿。吃饭是为了维持一种关系,或解决一个问题。
吃的简单,并不代表不尊重客人。四菜一汤是最早的国宴标准,但即使这样,有的外宾还是觉得多了。因为在外交场合,一般不能剩菜。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就“吃撑”过。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自己新书中透露,自己参与并推动了几项礼宾改革,将国宴改为三菜一汤,不主动上白酒。
既然吃什么不重要,那么什么才是饭局中的精华所在?有人说,餐桌是一个特别的政治场域,它像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政治的角力、权势的较量皆在这里无声上演,“吃饭是最细致而有效的政治工具”。
在饭桌上,官员们的话通常不少。有的地方官员表示,饭桌上碰到一个北京来的官员,大家总会追着问这问那。爱在饭桌上聊官场轶闻,多半是为了展示自己人脉广,消息灵。但据资深记者褚朝新的认识,“这里面相当多都是酒精刺激之后的真实流露,这种真实并不等同于他认可你的价值观,万万不要因为对方拍着胸脯跟你说了几句真话就以为遇到了‘真爱’”。
在哪儿吃不重要,最终成果才重要
江苏宿迁原市委书记张新实用博客展示过一幅招商的宏大场景。当地干部为了不同的项目,盯着不同的客商,有时在一个饭桌上能碰到好几路招商人马。张新实戏称“成了吃饭游击队”。
好在当时这些官员们“吃”出了成果,在上海新世界大酒店的45层旋转餐厅上,同时坐着上海市档案局的正副局长。上海市委接待办的处长惊讶地说,我们见过全国各地那么多招商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档案局的人也出来招商。饭桌上的一个客商当即表示,一个月之内打1000万元注册投资。
饭桌上解决问题,有时可以提高效率。1999年春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湖北看望慰问灾民。农历除夕夜,朱总理和家人召集随行人员吃了一顿家庭式的年夜饭,席间国家计委的张国宝提出增加节假日的问题。春节假期后,朱镕基回到北京就把此事提上议程,通过正常程序,最终得以落实。
官员并非不能在外吃饭,关键要把好尺度。当然,没人提倡官员必须天天“回家吃饭”。这不,刘志军妻子还说刘志军天天晚上都回家吃饭,从不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