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恕道”去哪儿了!
人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这个缤纷繁杂的世界上行走,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不顺心的事情也会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那么,面对这些琐碎与懊恼,我们究竟是该斤斤计较、揪住不放,还是该微微一笑、点头而过?究竟是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是该远离愤怒、远离抱怨呢?
《论语》中讲述了很多的道理,但孔子的弟子曾子,则把他的一切道理归纳为了一句话,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另一个弟子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了,记不住,就希望孔子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并且能够受用终身,孔子于是就给了他一个字,这就是“恕”。而这个“恕”,其实就是一种宽容,一种雅量,一种智慧。
什么是宽容?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安德鲁·马修斯则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能够注重于自身的修炼和不断的提高而不是常常抱怨社会、抱怨他人,甚至还能用正直合理的态度来回报仇怨、用恩惠来回报曾经对我们恩惠相待的人,这就尊崇了孔子的“恕”道,就做到了宽容。
有则故事说:一天傍晚,有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人家,还是请你行个方便。”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要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说老爷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老爷的名字,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寺庙上香祈福,老爷便陪她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就向一个小沙弥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小沙弥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冒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这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开冤结、添些善缘,并让他早日离苦得乐。至于详情,我也不是很清楚……”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试问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这样做呢?当别人不帮你、甚至伤害你,你还愿不愿意这样关心他,并用三年时间为他念经加持呢?
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他把宽容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部书里,亨德里克.房龙揭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悲剧,告诉人们不应该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应该宽容的对待与自己不相同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孔子早就说过,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不过,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提升,我则把其引申为了“连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要求别人去做,就是不近情理。”
有一只母蟹这样教育它的儿子:“孩子,你怎么能横着走呢?向前直走多方便,改过来吧!”小蟹说:“妈妈,您说的太有道理了,可是我不会,您能给我做个直走的样子吗?我将照着学习。”母蟹试了几次,都没有做到,对于儿子的不服气,也就无话可说了。
现在有很多的父母,总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甚至强加给自己的儿女身上;现在有很多的领导干部,总是要求部下如何如何,结果自己却做不到,不能以身作责;现在有很多的同志,总是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对待自己,而自己却又不能怎么样怎么样对待别人。这些,其实都是潜藏在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因子。
看到有女人怀抱婴儿上来,司机连按了几遍车厢广播提醒让座,小伙子只是偷偷看了几眼这对年轻男女,犹豫了一下,但并未动身。到和睦新村站,后排有人下车,女人抱着孩子坐了下来。那个可能是丈夫的男人看了小伙一眼,就抡起了胳膊,连扇小伙子5个耳光。顿时,小伙子的眼镜飞了出去,鼻血“唰”一下流了下来。看到“丈夫”打人,那个已经坐下的年轻妈妈不仅没有劝阻,反而还在旁边煽风点火:你不是你妈养的吗,不知道让座。两站路后,这对夫妻就下了车。而小伙子一直呆呆地坐到终点站,中间只有一位老奶奶递过去一张面巾纸。那天下着雨,他没有打伞,淋着雨走了。
这个故事就是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轰动的杭州“公车掌掴门”事件。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似乎很不懂得礼貌的小伙子,也看到了他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遭遇和结果。但当那个“丈夫”的做法对吗?他在举起“掌掴”的大手时是否想到别人的感受了呢?
只想着让别人对待自己好一点,却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只是一味要求他人“性本良善”,自己却动粗施暴恶行相向。难怪打人夫妇遭遇到了诸多的口水和声讨,既然你尚且不能做到宽以待人,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宽以待你呢?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或误解了我,我绝不会生气或恼怒,甚至连郁闷都不会有,这不正是君子所为吗?这句话的精髓,其实也就是两个字:“宽容”。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其个人的喜好、禁忌,也有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观念。正是这些独特的东西常常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人、事、物的看法,并且一旦出现了什么事,也多是从自我的经验经历中来体察他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发生误会、误解的事自然难免。但如果发生误会、误解时,我们都能从彼此的立场退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也许这个误解会即刻消除,那么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也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也就能够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了。
前几天在一个学校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有一个老师记不起他领没领暑假发的奖金,就向另两个同事询问记不记得领了奖金,结果大家都说不记得了。于是三人就一起问管财务的人,说记不起领了奖金。管财务的一听心中有点发慌,过了这么久,怎么还有人问起这挡事,难道他们怀疑自己贪污了不成?于是赶紧找原始单据,三个人都已签领过的单据被他找到了。这一来,管财务的就有些气不过了,怎么这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记不起来了?这不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吗?万一这原始单据找不到,我岂不是有口难辩?不行,必须要召集大伙说个明白,也做个见证,免得日后说不定哪天他们又说记不起领过没有。可是当原始单据被在大会上传阅查看时,那三位又不愿意了:为这一点小事,专门召集大家开会,然后互相传阅着我们的签名,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会就没完没了地吵了起来,他们的隔阂也变得更深了。
按照正常的道理,那三个人一时记不起,情有可原,问一下是应该的,管帐的查到了,这三个人说声谢谢或对不起,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偏这三人没想到凡管帐的对这事都是极其敏感的,生怕出一点差错。他们没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使得管帐的人感觉自己好像被欺负了一样,于是来个以牙还牙。反过来,如果管帐的站在三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对方记不清了,问一下也是应该的,既然原始签名单找到了,说一声不就行了。偏他咽不下这口气,觉得那三人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于是就有了这场争吵!
还有一个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2010年10月,有电波怒汉之称的著名电台主持人万峰做客杭州电视台某节目时,针对富阳市停车乱收费问题,炮轰富阳市发改局物价监督检查分局局长袁高亮,他说:“你不知道当什么局长?你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就下去,滚蛋。撤你的职!” 当时电视台打电话过来已是晚上9点多,袁高亮局长已经睡着了,之前对投诉的事情并不知情,因而面对电视台的电话询问,他只能实事求是地回答,说自己确实还不了解这些情况。结果万峰便再次发出了怒骂:“你这样的官员不要脸,不配当这个官。”
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袁高亮局长在电视台电话连线时,因为尚且没有了解到具体情况而据实相告说自己“不知情”,这显然是符合情理的。但万峰仅通过几分钟的电话连线就认定人家局长“不称职”,未免有些过于偏颇和狭隘。因而相形之下,袁高亮局长的胸怀就比“名嘴”万峰的的胸怀宽广了许多,更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风:一是无论被斥责“滚蛋”还是被骂“不要脸”,人家始终冷静面对而并没有反唇相讥;二是通过电话连线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第二天就组织人员开始调查处理。即便是在自己被别人误解时候,还能始终拥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这样的人岂能不获得他人的尊重?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必忧愁没有职位,该忧愁的是自己有没有才德担任这项职位;不必忧愁没有人了解我,该讲求的是自己具有哪些可以被人赏识的才德。”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往往不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是认为世间缺少伯乐整日怨天尤人、感慨世道不公,他们往往不是眼光长远地专注于厚积薄发,而是为了一时长短钻营于投机取巧。
给大家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一个曾经和我同一个学校但从未联系过的校友有一天突然来找我。见面后,他对我说:“我们是老同学了,有些事情只能和你说,我想以咱们弟兄的情谊,你一定会帮我这个忙的。”我说是是是,应该的应该的,就问“什么事?”他沉默了一会,有点愤愤地说:“我想当校长。他们都说你跟教育局长特别熟,我想让你跟他说一下。”
我这个所谓的同学在一个乡村小学当老师,尽管平时没有来往,但对他的情况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他这个人有点清高孤傲,平素不善与人交往,工作也比较懒散、邋遢,据说和学校里的领导、同事还闹出了一些矛盾。对于他突然提出的这个想法,我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看到他当时的情绪,我心里多少就知道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
我问他:“你怎么突然就想起来要当校长了呢?”他说:“你看看我们教育圈里的那些人,歪瓜裂枣的都当校长了,我这么优秀,为什么就不能当?”我说,“可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吧。”他就说:“狗屁。谁还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手段当上的校长?你跟教育局长那么熟,反正我心里就是不甘心。”我问:“你就是因为不甘心才要当校长吗?”他说:“是啊,就是不甘心。”
我接着问他:“你知道提拔任命一个校长需要什么程序吗?”他说:“什么程序?都是唬人的,只要有关系有钱就行。”我又问:“那么你和教育局长熟吗?有过接触吗?”他说:“不熟,不过他到我们学校里检查工作的时候我见过他一面。”我继续问他:“教育局长根本就不了解你,这说明你并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做出好的业绩。那么在推荐校长人选时,你觉得学校里的同事会推荐你吗?”他说:“你跟局长熟不就行了,再不行让我到别的学校当校长不就得了。”
很显然,站在我眼前的这位同学是一个不明事理却又心比天高、手比脚笨的主儿。为了不让他再纠缠下去,我就说:“现在是9月之处,新学期刚刚开始。你觉得我现在和教育局长说一声,他就一定会提拔你做校长吗?再者说了,即便你想当校长也是需要有程序的,这些程序当中每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你都做好了吗?”他停顿了很长时间,问我:“那你说怎么办”于是,我就给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专心搞好教学工作,抓紧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当一个最优秀的教师;二是和同事们搞好关系,维护学校荣誉,给自己争取最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拿出一定分量的业绩引起领导的关注,以别人所没有的特色让所有的人心服信服。最后我问他:“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我再帮你怎么样?”他站起来说了一句“那就这样吧”,就愤愤地走了。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讲求精进,听到合乎义理的事不能迁从,有了不善的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就是我所忧虑的。”整天埋怨于命运的不公而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畸形和狭隘;整天想着谋得一种地位而不愿意在行动上做出改变,这是一种卑劣与荒谬。从我这位同学的身上,我想大家大概是能够看出什么叫迂腐、什么叫荒唐的。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一种感慨:“没有关系不行,否则啥事都难办,甚至什么事都办不成!”于是,但凡是略微有一点成就或者令人艳羡者出现,也必然会被认定有“ 请客”“送礼”之嫌疑,有铁定的“关系”为靠山。
有一个在网络上很有名的评论人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初次被赋予“十大名博”的头衔而走红于网络之间时,有人就问我是靠什么样的手段与各大网站的编辑搞定关系的;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时,不少的老师又惊叹于我的关系硬棒并追问到底花费了多少人民币;我经常游走于各大电视台屡屡作为嘉宾而频现于镜头之上时,就出现了更多的人群跟随其后追问:你到底是和谁接上了关系?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人不请偏偏要请你做嘉宾?后来,我被调到县委工作,几乎所有的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也都是一样的:你的门路怎么那么大?到底是谁的关系?……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人到底都怎么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拿三件事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的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信的吗?老师传授的功课,有温习不熟的吗?”看到别人功成名就就妄加猜测,看到别人有所升迁就盲目质疑,而独独看不到别人的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独独看不到自己落于人后的原因所在,这显然就背离了“恕”道,也必然会使自己走向人生辉煌的反面。
成就不是靠金钱堆砌,而是靠智慧来庄严的;地位不是靠关系来维系,而是靠实绩来证明的。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切实把聪明才智用到想实招、务实事、抓落实上,干出一番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这才是一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坚实铺路石。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被社会所看重,才会被人民所推崇,才会不为名利所束缚。如果沽名钓誉、搞形式主义的虚假政绩,甚至靠歪门邪道谋取升迁晋职,不仅会终身一事无成、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且也会有损于自身的形象、影响同志间的团结,终究是靠不住的。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克服自己的私欲,回复到合乎天理的礼,这便是仁。真有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了。行仁要靠自己,哪里能靠别人呢。”追求什么样的进步、怎样追求进步?这并不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无论什么时候,素质和能力都是最好最管用的“通行证”;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成绩和成果都是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和依据。关于人才的问题,我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另一类是将看起来非常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两者之间,要想成为独具创新能力的人才无疑是非常难的,而要成为踏踏实实地将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却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其间绝对不可能包括哪些“办事靠关系”的人。
其实,宽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善以待人、善以待事,不要动不动就怨天尤人;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妄加猜疑、偷机钻营。但真正的“恕”道,却不是没有底线的宽容,也不能苛求自己太过于完美。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动。”而这里的“礼”,既是指礼仪之“礼”,也是指情理和法理。
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刚刚结束时,有一个人当选了某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在他上台以后,他不是想着如何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也不是想着如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而是带领着村里的几个和他一样有着大车的车户,整天到村子边上的工业园区闹腾,非要让一个工厂把厂里的货运业务承包给他们。
这家工厂的老板看到这些人的强横态度,再加上也了解到了一些他们平日的做派,就没有同意。于是,这个村委会主任就带领着那几个车户把原来承包货运的人给打了,把工厂里的一些设备给砸了,而且还用铲车拉来很多的土,把人家的工厂大门给堵了。结果导致了这个工厂停工停产一个多月,损失达300万元之多。
眼看着损失越来越大,说尽好话事情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工厂老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就报了警。后经调查评估,检察机关认为这一事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且影响比较恶劣。就对这个村委会主任和那几个车户提出了刑事诉讼,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村委会主任除了被判罚了赔偿损失,还遭遇了几年的牢狱之灾。
孟子曰:“仁者如射箭,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仁者立身处世也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比自己技术好的人,只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个村委会主任却不是这样,他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利,就纠集人员耍流氓、玩蛮横,又是打人又是搞破坏的,自然是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如果还要讲宽容、做忍让的话,显然是不合法理,也有悖于情理的。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宽容别人更要宽容自己,原谅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原谅自己。但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跟自己较劲儿,一味地苛求完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么暗生闷气、抱怨不公,要么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还有那么一些人,甚至以“死亡控诉”的方式来作为人生的终结,来表现对自己或社会的不满,真不晓得这是一种理性,还是一种愚昧。
“每当秒针轻轻滑动30下,就有一个人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发布的公告。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我国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死亡。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说:“贫穷而不埋怨,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结合孔老夫子的说法,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难道这225万选择自杀的人群都是贫穷者吗?既然我们早已摆脱了贫穷的桎梏,为何他们却去不掉自己心理上的枷锁呢?
余虹,
赵鹏,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教书,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每天无休止地重复工作,以及“工资月光”的生活,让他感到窒息。于是,不到30岁的他
我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人作为例子,是因为他们都有着高等的学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都曾有过辉煌的人生和宽厚待人的经历,也都走向了“有勇气死、却没有勇气活”自我毁灭。生命来之不宜,他们也曾有过“珍视生命”的循循善诱。可到头来,他们自己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思想的匮乏而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说说,这究竟是一种博大还是一种狭隘,是一种担当还是一种悲哀?
生活就像天空一样,并不是一直纯净透明,有风也有雨,有阴也有晴。而人生就如同这善变的天空,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不可能一切都做得非常完美。既然我们都是平常之人而并非圣人,那么为何就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善待别人之时也善待一下自己呢?
清代曾国藩认为:“面对命运,忍耐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法门。”孔子说:“克服自己的私欲,回复到合乎天理的礼,这便是仁。” 人情无常,世路崎岖。我想,一个人若能把“恕道”进行升华,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诲、时刻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时刻按照情理、法理的规则处事,大抵就会有一个健康而豁达的人生,就是一个幸运而幸福的人吧!
(李吉明 邮箱:liming7302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