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将带给交通燃料市场怎样的可能性?


在地理空间不断重塑的时代,我们会停留在哪里,在哪里集聚财富?又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读到巴曙松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未来城市和未来房企》,我们也试图借此管窥一下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对交通燃料选择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参与和拓展这一市场的机会。

 

前几天谈到,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很多石油和石化行业的生产商压力加大,如果说之前是坐着赚钱,那现在可能要微微欠起身,皱起眉头来。尤其是部分地方炼油企业和化纤等化工下游企业倍受考验。山东地炼过去两个月处于季节性低谷,开工率徘徊在30%附近,两桶油一季度季报显示,也都在压减柴油的产量,开发汽油和航煤市场,以防止柴油市场骤然过剩。

 

未来几年需求增长点能否重燃,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化的发展。巴曙松先生提到过的三类“未来城市”——宜居城镇、交通支点城镇和卫星城市,形成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障碍,形成之后会对交通燃料有多大的带动和刺激作用,是大家反映非常关心的课题。

 

首先,教育和医疗,必当是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支点,尤其是对卫星城市和交通支点城市而言,是这个城市是否能具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一个在国内知名民营房企的朋友告诉我,高端的房地产综合服务商已经不只是考虑楼盘中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而是在谋划更大的棋局——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

 

我想,“白粉笔和白大褂”产业可能会是现在遍地开花的商业地产之后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契机。而这个发展契机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定力和知本。

 

而数量上来看,我们之前提到过,10亿人口的城镇将会分配到大大小小的各有特色的城市中去(见下图,黑色代表现状,红色代表未来规划,P表示人口)。到2030年,我们将可能会看见均衡发展的上千个大小城镇。

 

其次,在更多的城市真正成长起来之后,相应的财富效应和生活方式发生何种程度的大改变,则成为汽车市场和交通燃料市场获得驱动的关键。

 

对现在以汽油为主要驱动力的炼油商来讲,尚可庆幸的是,天然气和电动汽车的替代冲击尚未到“风雨前夜”。

 

以车用天然气为例,我们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即使是国内天然气供应相对充裕的地区,天然气车用领域的比例也非常小,最高的重庆不到10%,全国平均水平大概占天然气消费量份额的不到5%(见下图,单位:亿立方)。如火如荼发展的加气站目前也仅为5000座左右的规模,仅是加油站布点的1/20。

 

 

柴油则可能正在经历宏观经济整体景气度偏低的压力,但车用领域表现仍然稳健,并在未来物流产业发展和新城市群的形成中获益。

 

从交通燃料的角度看,汽油和柴油的未来尚难分胜负。汽油可能前高后低,柴油则不排除前低后高。交通燃料仍将是消费基数最大,并且有发展潜力的石油产品方向。短期的放缓和停滞过后,这个市场仍将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更广泛的竞争。

如果喜欢我们原创的事件和政策解读文章,欢迎在微信平台查找并添加“中国能源观察”或“ICIS_China_L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