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探寻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今年1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5%,都明显快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升值幅度。人民币的汇率政策,在发达国家货币“大宽松”时代,尤其是日元等货币竞相贬值,人民币强势会让出口企业更加难受。今年以来,人民币兑日元升值幅度达到19%,令手持日元的海外机构看到人民币/日元之间的高额汇兑收益。回顾去年,中国出现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预期,本来不需要太过担忧,因为中国拥有过高的M2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政府维持人民币强势并不断抬高中间价,这种表现是吸引热钱流入的原因之一,并强化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其目的是利用国际资本流动性对冲国内资本的流失,简而言之就像一个病人换血,左手抽血,右手输血以达到资本平衡的目的。

 
  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此前的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时隔一年,海外媒体机构再次引发了央行是否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幅度的讨论。尽管预测政策时点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思考中国汇率政策的逻辑脉络,仍不难发现: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改变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是“本”: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加大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末”。在尚未进一步启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情况下就匆忙再次扩大人民币波动区间,可能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吧。不过,金融市场对政策的理解和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不是因为市场参与者没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也不是因为其头脑发热不够理性,而往往是因为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从政”的经验,不知道一个政策的出台并不是“非黑即白”一样简单,而是左右权衡,再三比较,统筹兼顾多方利益的结果,在得与失之间倾向给予弱势一方更多的利益。
 
  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无非是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改善外汇市场供求,二是加大汇率的波动。其实,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可以有收益相当并且“副作用”更低的政策工具。比如,要改善外汇市场供求,切实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可能是更为治本的办法。如果周小川行长的判断正确:“其实我们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现在已经不太远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还有一个
  条件,就是人民币汇率还要接近均衡水平。”那么,现在可能是加快该项改革的良好时机。再比如,加大汇率波动,央行完全可以通过更大程度放开中间价的浮动,缩小中间价与上日收盘价之间的差距来实现扩大汇率浮动的目的。既然央行目前没有这样做,其实反过来证明决策层认为还没到忽视稳定出口及有关就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