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杨杏佛被暗杀之谜


     揭秘杨杏佛被暗杀之谜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这首诗是杨杏佛遇害后,鲁迅先生怀着极度的悲伤,感言动情而作的一首悼诗。

  杨杏佛是何许人也?缘何引发鲁迅先生如此感念而发。

  杨铨(1893年5月4日—1933年6月18日),字宏甫,号杏佛,祖籍江西玉山,生于江西清江(现属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杭溪村)。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就读,之后,又入美国康奈尔大学选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历任汉阳铁厂会计处成本科科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是近代中国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极力追求和力行实践者,经济管理学家,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中国管理科学先驱。

  一、早期简况

  1910年,杨杏佛加入同盟会。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武昌起义爆发后,赴武昌参加保卫战。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杨杏佛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赴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学习。留学期间,组织发起创办《科学》杂志。

  1918年,杨杏佛回国。1920年,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遭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投向革命。到广州后,任孙中山秘书。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1926年1月,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秘密成立,杨杏佛被选为执行委员,主持策应北伐军工作。1927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动工人起义,杨杏佛出席国共席会议。起义胜利后,当选为临时政府常务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认清蒋介石面目,以中国济难会名义极力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被国民党当局撤职。“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和监禁爱国人士,1932年12月,杨杏佛与宋庆龄、蔡元培等著名人士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总干事,先后组织营救了不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

  二、暗杀缘起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组建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门营救被政治迫害的文化名流,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同盟办公地设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331号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物交换处,当时杨杏佛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成为自由与人权的坚决维护和实践者。

  1933年初,“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杨杏佛曾赴华北呼吁全国统一抗日,蒋介石对此非常气恼。杨杏佛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工作之日起,曾多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与恐吓。1933年5月,国民党特务又给杨杏佛寄去一封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威胁他立即退出同盟,否则将采取强硬手段。对此,杨杏佛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不予理睬。期间,杨杏佛曾到华北等地宣传人权保障同盟,针对蒋介石种种蔑视人权、无法无天的作法进行坚决斗争,并极力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团结抗日。这与蒋介石的政策完全相反,便造成了他致死的主因,导致蒋介石决意除掉杨杏佛。

  其实,蒋介石杀杨杏佛的主要目的是扼杀民权保障同盟,一举扫除专制道路上的障碍。蒋介石杀杨杏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将枪口对准杨杏佛,既有杨杏佛个人的因素,也有对民权保障同盟的整体考虑。在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前,他就已“离经叛道”,不顾禁令如实报道苏区,令蒋介石恼羞成怒。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后,杨杏佛任总干事,更是不遗余力,到处营救政治犯,做了许多共产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是一大“祸害”。若除掉杨杏佛,民权保障同盟便陷于瘫痪,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了,也免除了蒋介石的心病。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据传蒋介石当时决定暗杀杨杏佛,最主要的原因是要以此来威吓宋庆龄。自1933年初,宋庆龄所发起的人权保障同盟成立,杨杏佛担任了同盟的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他们即为蒋所厌恶。因蒋介石对宋庆龄直接下毒手顾忌尚多,于是决定杀掉一个“适当”的人达到对宋庆龄威吓的目的。

  三、密谋暗杀

  1933年4、5月间,戴笠奉蒋介石密令谋划暗杀杨杏佛。当时杨杏佛刚从北平回上海不久,戴笠即安排秘密筹划。暗杀前,国民党特务们曾多次侦察了杨杏佛的每日行踪,了解到杨杏佛住中央研究院楼,在大西路养了两匹骏马,平日爱好骑马,早上有空便去大西路、中山路一带骑马驰骋一、两小时。经多次跟踪,特务们认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段对杨杏佛进行伏击机会最多,也最有把握。在特务们正进行密谋暗杀杨杏佛的准备时,蒋介石却表示坚持一定要在法租界附近执行。无奈,戴笠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在中央研究院附近重新进行布置,准备趁杨杏佛外出散步或法租界附近执行暗杀行动。

  1933年6月初,戴笠亲自驻上海指挥布置,他的寓所就在法租界枫林桥附近。负责执行暗杀的是华东区行动组组长赵理君(化名赵立俊),赵立俊为四川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曾任国民党军统局行动处行动科科长,在上海负责军统行动工作多年,住法租界霞飞路中段巷内德丰俄国大菜馆楼上。参加这次暗杀的行动组成员共6人,行动组副组长王克全及李阿大、过得诚、施芸之(均系化名)等行动员住法租界迈尔西爱路一幢三层楼房内。6人事前宣誓,这次暗杀行动坚决做到“不成功即成仁”,如不幸被捕,应即自杀,否则将遭严厉惩罚。

  三、暗杀经过

  1933年6月17日早,赵立俊等暗杀行动组成员刚一到达在中央研究院附近,即碰上法巡捕房一辆巡逻警车,之后又有一队换班的巡捕经过,暗杀行动组成员不敢动手,旋即分别溜回住所恃待时机。

      6月18日早6点多,赵立俊带领凶手李阿大、过得诚、施芸之等前往中央研究院执行暗杀。当时,赵立俊坐车停在亚尔培路向马斯南路转角处,李阿大、过得诚等4人分散在中央研究院附近,两头各有人巡风掩护。约8时许,便看到杨杏佛带着儿子杨小佛走到院中准备登车,特务们便乘机靠近门前。杨杏佛等上车后一会又走了下来,特务们还以为杨杏佛已发觉,正想冲进去时,杨杏佛领着儿子又登上另一辆汽车。当车徐徐驶出亚尔培路32号大门时,特务们的4支手枪同时朝着车内射击。杨杏佛先生一闻枪声,知要杀他。这也早在杨杏佛的意料之中,因此前的一个多月便接过几封恐吓信和特务寄给他的子弹,一再警告过他,但他置之不理,还比过去活动得更积极,实未预料到特务们此时真正对他下此毒手。这生死关头,杨杏佛自知难免,但因爱子心切,立刻以身子袒护着儿子小佛。特务们连发十多枪只将杨杏佛和司机打死,儿子杨小佛仅腿部中了一弹而幸免于难。

      特务们见目的已达,便狂奔停在附近汽车。赵立俊一听到枪响,就指使司机启动汽车欲逃离现场。过得诚因在慌乱中跑错了方向,等折转来再去追汽车时,已离得很远,他一面跑一面喊着“等一等”。赵立俊一看过得诚离车还有些距离,加上枪响后附近警笛狂鸣,便顾不得再停车等候,还怕他被捕后泄漏消息,立刻从车上向过得诚发射一枪,仓皇中未能击中要害,便加足马力开车飞奔。过得诚刚完成任务,没想到反而挨了自己人一枪。过得诚想挣扎着逃命,但四面围追过来的巡捕已快接近他时,自知无法再逃,只好举枪自杀。一弹从胸侧穿过,他虽痛极倒地,却仍没有死去,结果被巡捕捉到,立刻与杨杏佛父子一同送往金神父路广慈医院进行抢救。杨杏佛抵医院不久即以重伤不及救治逝世。

    杨杏佛先生的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入殓、举行追悼时,一同吊祭的宋庆龄、鲁迅、何香凝、沈钧儒、李四光等。杨杏佛身亡的消息传出,社会有识之士无不感到悲恸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