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1978至2003年的25年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年增长率为8.1 %,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加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是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体现。中国在过去的1/4世纪里的实践,同样验证了这个一般规律。1978年中国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 200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提升至40.5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了3.31%。同时,城乡之间的关系也由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而不断变化。从更大的范围来观察20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中国的城乡关系变化过程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城市化速度异常迅速。无论是和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的情形相比较,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过程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速度都是超乎寻常的。例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从 25%,提升到40%花费了约45年的时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较为迅速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从25%提升到40%花费了大约30年时间;而中国完成相同的过程花费了不到15年时间。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曾经被认为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是拉美国家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为1.36%,但这一速度也远低于近1/4个世纪中国的城市化速度。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迅猛,城市化给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总结和吸收其他经济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先进经验,规避快速的结构变动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将给各级政府带来严峻的挑战。
其次,从城市化的推动力来看,城乡一体化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突出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行政区划的重构以及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过程中三个基本的推动力量。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城市地区的出生率就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的贡献甚微,中国的城市化主要依赖于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推动。所以,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大潮。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推算,迁移人口总量超过1亿人,其中,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占总迁移人口的41%,是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形式。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可以相信,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将是改变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快速的城市化和既有的体制冲突是中国当前城乡关系变化的重要内容。改革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是对改革以前城乡分割体制的矫正,结构变动和制度创新相伴相生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以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城市和农村被分割为二元社会。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则使得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工业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福利、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既是纠正传统发展战略,使城市化水平补偿性地提高的过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打破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一体化的过程。然而,快速城市化和一些制度遗产的冲突仍然存在,并成为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障碍。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突出特点,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城乡和谐发展之路就显得至关重要。改革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演变表明,城乡经济关系和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