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新一轮货币战争中的近忧远虑


 据媒体报道,欧洲央行上周四宣布推出量化宽松(QE),每月采购600亿欧元资产,持续到20169月。依据市场推测的201531日启动计算,本次QE将持续18个月,总额度高达1.08万亿欧元。

 

虽然分析普遍认为,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规模和结构优于市场预期,但也未必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欧洲全面QE的出台,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将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美元将进一步走强,其他货币则面临不小的贬值压力。

 

那么,欧洲央行发起的新一轮货币战争,对正处于经济复苏最关键、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中国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化解货币战争带来的冲击呢?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而新一轮货币战争带给中国的,不仅有近忧,还有远虑。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个推出QE的国家,由于当时全球市场流动性正处于严重干渴状态。因此,中国的QE被普遍认为是“及时雨”,并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积极评价,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罕见地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在这种刺激中,中国经济也一度出现了回升,增长速度重回两位数。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美国连续推出QE,市场环境也出现了急剧变化。特别是敬欧债危机的蔓延,也直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上日本疯狂地推出“安倍经济学”,更让市场的流动性象洪水一样泛滥。

 

虽然美国因经济的强劲复苏,于去年底退出了QE,但是,其留给市场的货币洪水,却不会因为退出QE就立即消失,它需要全球帮助其进行消化吸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欧洲央行再推出上万亿欧元规模的QE,对其他国家经济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可以高兴的事了。

 

就中国而言,很多分析认为,它会带来人民币的贬值,并有利于出口。从理论上讲,确实如此,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欧元的快速贬值,已经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了。浙江温州等出口欧洲比较多的地区,由于欧元的大幅贬值,需求量已经大幅下降,同样的欧元去年能够进口10个集装箱的,今年却只能进口56个集装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口的利好还没有形成,利差却已经兑现了。同时,航空企业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按照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南方航空虽然营业收入同比上升 9.15%,但人民币贬值导致汇兑损失10.52亿元,从而上半年公司净亏损 10.18亿元;中国国航也受汇率拖累导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11%,但汇兑净损失为7.21亿元,同比减少8.4亿元,导致净利润同比下滑57.60%。所以,从眼前来看,欧元大幅走低、美元走强,并未带来多少有利之处,却已产生不少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可能还要面对国际资本快速流进流出的强大压力,从而给金融监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然,会对经济、对市场、对投资者等都产生强烈影响。

 

而从长远来看,欧洲央行的大幅放水,其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别看眼下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严重处于低位,但是,这种状况不会长久维持。一旦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全面步入复苏阶段,今天大量注入到市场的货币之水,将可能以乘数效应的方式在未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向上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未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面临强大的上涨压力的。

 

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经济没有能够象美国一样在市场最低迷的状态下出现复苏。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带来的“红利”,就难以充分享受。更直接地说,此轮价格“红利”基本被美国享受了。这样的享受,也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美国经济和企业应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相反,中国等其他国家,除了需要加快经济复苏步伐之外,可能还要面对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经济有远虑,将是不可逆转的问题。

 

所以,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早作应对,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货币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太多的影响。首先,要增强外贸政策的灵活性,制定出台差别性外贸政策。譬如针对欧元大幅贬值的实际,能否对欧洲的产品出口增加一些扶持政策;第二,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防止汇率变动过大,对经济产生过多影响,同时也避免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第三,要加强金融监督,防止国际资本大进大出,避免对经济、对市场等构成太大压力;第四,要鼓励企业抓住欧元贬值的良好机会,加大到欧洲投资办企业的力度,把产品的加工点开到欧洲去,以避免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产生影响;第五,鼓励居民炒底欧洲旅游,以最低的代价完成欧洲旅游的目的;第六,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大宗商品储备范围,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反弹。

 

总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新一轮货币战争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从而使近忧不太忧,远虑不足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