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是如何蜕变的 从创新者到垄断者


垄断和创新几乎就是对立的,垄断往往会扼杀创新,创新又常常会打破垄断。英特尔以技术创新发明了CPU,并以创新引领了CPU产业将近30年。那么英特尔又是怎样从创新者蜕变为垄断者的呢?

一、破解“摩尔定律”的价值神话

戈登·摩尔身高超过1.8米,头顶光秃。性情相当沉着、平静。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在岸边执杆垂钓;一是在湖上滑船游憩。作为英特尔的创始人,今年已经73岁的摩尔曾经一度成为硅谷的首富。因此,他早已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心情,扛一根钓竿,天天到硅谷湾区钓鱼,享受宁静的晚年时光。但是,除了他高大的身影外,一个更高大的“阴影”始终弥漫在这家半导体领域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中,笼罩着整个半导体产业。这就是“摩尔定律”,IT产业的第一定律!

摩尔定律已经37岁了,甚至比英特尔的年龄还要大三岁。37年来,它所倡导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的理念,使得整个IT业变成了另一个“奥林匹克”竞技场。英特尔当然也就成为了无冕之王。但是,今天,形势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摩尔定律正在成为英特尔,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第一符咒”。当摩尔定律成为形式,而不再反映消费者内在的需求,它就沦为企业发展方向的禁锢;当摩尔定律成为一个公司的面子,需要穷尽一切力量去维护定律,而不是勇敢跨越战略转折点,英特尔的未来就无法美妙!

在过去技术驱动的几十年里,英特尔坚持以“摩尔定律”为中心,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一度成为半导体市场垄断者。但是,在市场趋于成熟,技术趋于过剩,消费趋于理性的新形势下。固守摩尔定律将成为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包袱。但是,这个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公司战略,而是更加复杂微妙的公司政治。

1989年,摩尔从主席职位上光荣退休。作为公司的名誉主席,摩尔高达的影响力依然笼罩着整个英特尔公司。他一直每周工作三天,直到去年5年才正式离开董事会。虽然,摩尔不是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物,在他事业的生涯中,经常被他的同伴遮去光辉。但事实上,他是英特尔真正的“心脏”。包括以铁腕著称的格罗夫,也是他用了20多年,用各种手段,锻炼出来的。格罗夫说:“他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格罗夫因为忠实执行了摩尔定律,从而成就了公司,辉煌了个人。

因此,在摩尔和格罗夫两个巨大的阴影下,工程师出身的贝瑞特只能是一个过渡人物,一个既往策略的忠实执行者。尤其是“摩尔定律”,那是整个公司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最高法律,英特尔的一切努力就是维护它的权威性。但是,贝瑞特因为忠实执行了摩尔定律,从而在整个互联网时代都平庸而黯淡。这不仅仅是他本人的错误,而是时代变了。那么,有谁能够超越摩尔定律,从而再一次成就英特尔、成就自己?这是一个问题,也是英特尔面临挑战的核心!

摩尔定律不但制约了英特尔,而且也禁锢了整个半导体产业。摩尔定律是以技术创新本身为中心。依据摩尔定律,几十年来半导体产业一直受制于间歇性的周期。如同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好在巨大的痛楚过来,总会有美妙的复苏等在前面。如今,这种期盼复苏的精神,几乎是这个水深火热的产业唯一的支柱。可是,好日子依然没有出现。去年盼今年,今年盼明年,年年在失望。其实,随着韩国半导体的雄起,和中国半导体的崛起。全球半导体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周期规律也将完全不同。依据旧有规律期盼的好日子,可能不会再如期而至了。

同时,摩尔定律一直直接主导了PC的升级换代,也间接主导整个IT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Gartner称,PC的三年升级周期的说法日益成为谎言,因为消费者和企业还要充分地利用他们的老电脑。尽管处理器的速度已经达到3GHz,但是,多数消费者仍在使用配置700MHz800MHz处理器。不久前,格林斯潘表示:我们不再需要重大创新,只要将已有的高科技产品好好使用起来,未来10年内,就能确保生产率年均增长3%。而即使在1995-2000年的泡沫时期,每年生产率增长也只有2%

显然,过于依靠一个定律,可以成就一个公司,也可以毁掉一个公司。以摩尔定律为中心的时代,就是速度至上,主频为王的时代。当这个时代渐渐远去,英特尔却依然生活在旧有的“定律”之中,开始丧失真正的技术创新活力。因为他们一旦脱离这个定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更何况根本不可能脱离。英特尔的股票已经一跌再跌,按照旧有的周期规律,明年应该是IT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强劲复苏的一年。但是,就在好日子摆在面前的时候,美林证券却一点也不“识时务”,在1116日将英特尔股票降级,从“中立”降为“卖出”,认为与其获利能力相比,英特尔股票还是价格过高。于是,股价再次应声而落。

1998年,是英特尔和微软双垄断的巅峰。如今,微软垄断战车依然势如破竹。而英特尔却不断抛锚。现在的收入水平又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而利润却远远低于当时的水平。如果说,道理仅仅是空乏的道理。那么,活生生的事实和铁一般的数据,足以证明一个摩尔定律的时代的确已经过去了。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仓促地宣判摩尔定律的死刑。它当然还会生效,因为技术永远要进步。但是,它的确不再是消费者的定律,不再是市场的核心。需要一个新的领导人,彻底摆脱摩尔定律,为英特尔重新选择方向。

在硅谷历史上,尤其是在英特尔,摩尔是最令人敬佩的公司创始人之一,是最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他比其他人更能体现英特尔的模式:才华横溢,说话温柔,自我超越。但是,再神奇的企业领袖也得激流勇退,再神奇的定律也不可能永恒,摩尔定律出台都快四十年了,是得“退位”了。摩尔定律不但应该从英特尔退休了,而应该从整个半导体市场退休。

当然,摩尔定律还可以继续担任半导体产业的“名誉主席”,在半导体的技术领域和研究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摩尔定律走下神坛,并不损害它巨大的历史成就,而且能够成就更广阔的未来。

二、破解“摩尔定律”的创新神话

Wintel垄断力量究竟何时瓦解?这是4-5年前的热门话题,如今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但是,人们期望的变革没有在呐喊中发生,却恰恰在沉默中爆发。

是互联网的热潮淹没了这个话题,是互联网的退潮缓解了两大巨头的压力。但是,这大形势的一起一落却无法改变它们必然的命运。未来3年,IT业可以见证的最大变化就是Wintel垄断力量的真正瓦解。当然,我们首先见证的就是英特尔将如何失去产业主导力。而微软因为从事软件,更为强大,韧性和柔性更大。因此,会比英特尔的跌落滞后2-3年。那么,我们先重点看看为什么英特尔会必然走向陨落。

一言以蔽之,Wintel逐渐失去主导力的核心,就是自身真正创新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

英特尔以自己的成功缔造了地球上的一个神话。可惜,那已经属于过去。但是,在英特尔强大的宣传机器,以及巨大的惯性下,这个神话依然“嵌入”在人们的“CPU”。

如果说,英特尔是一个神话(无论是过去那个真实的神话,还是现在这个虚拟的神话),那么这个神话的桂冠就是技术,就是创新。而桂冠顶上的那颗宝石,就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作为技术定律的神话,我们必须还原一个真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尔定律真正的技术含量已经越来越稀薄。因为技术创新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分为三种:基础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三种创新的技术含量迥然不同。

同样在摩尔定律身上,也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在30年前,摩尔定律代表着半导体行业的基础性创新;20年前,摩尔定律代表着半导体行业的根本性创新;10年开始,摩尔定律只是代表着渐进性创新。也就是说,过去十多年,才大气粗的英特尔每年投入数亿和数十亿美元于研发,主要用于渐进性创新:提高主频,提升性能,改善量产工艺等。而基础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几乎是空白,因为这两者反而很可能会“威胁”到摩尔定律!

作为英特尔的“CPU”,负责技术的摩尔确立了英特尔公司的研发理念。虽然,他是科学家出生,还拥有多项重要专利。虽然他的摩尔定律是基础性的成果。但是,摩尔对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十分不感冒。

对于摩尔观念的形成,不能不提到他的经历:摩尔曾想在家乡附近的西海岸,过平静的学院研究生活。他进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两年漫无目的的研究工作,改变了他的思想。当时他的方向是观察红外吸收线性状和火焰分光分析。不久,研究小组因两个上司的离去而名存实亡。“我开始计算自己发表的文章,结果是每个单词5美元,对基础研究来说,这相当不错。但我不知道谁会读这些文章,政府能否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

这段经历决定了摩尔对基础研究的怀疑态度。他说:“社会的确能从基础研究中获益颇多,山姆大叔应该大力支持它。但是,别指望英特尔很快会进入生物芯片或量子计算领域”。他特别指出,IBM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扫描管道显微镜(STM),实在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东西,不适合公司的任何商业规划。这可以算是企业不应该介入基础研究的典型案例。“STM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IBM从他身上什么也得不到”。

摩尔实用主义的观念也塑造了英特尔几十年的研发理念。但是,其他公司却没有受到英特尔的影响,IBMHPAT&T、朗讯、NEC、通用电气和日立等都在大力支持全世界各个最先进领域的基础研究。这些公司,虽然可能没有从基础研究直接大发其理,也没有使自己变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产车间。但是,他们却因为有着将工程师、科学家、思想家、实践家和企业家等诸多智慧、才能和观点的集成能力,而是企业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和市场敏锐度,和更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企业文化!而英特尔和微软,虽然规模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但是骨子里却依然充斥着PC革命的狂躁和浮浅,与世界一流公司之间形成鲜明差距。

因此,一旦IT业真正结束突飞猛进的起飞阶段,进入稳步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些在深处被业绩所掩盖的致命弱点,都将开始逐渐呈现。因此,到了今天,英特尔依然拥有量产最大、营销最强、客户最多的微处理器产品。但是,芯片业最前沿的技术却已经不在英特尔。

实用主义成就了英特尔,因为它幸运地、最正点地踩到了PC革命的节拍,甚至自己本身也成为PC革命的重要驱动。但是,时过境迁,实用主义也可能毁掉英特尔。因为,当芯片技术达到根本性创新的临界点,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开始时,英特尔很可能将两手空空。

过去几十年,英特尔利用“技术专利”为武器,为竞争对手设置重重障碍,甚至一次又一次碾碎创新者的崛起。最新的故事就是Transmeta,人们对它热情高扬,连产品还没有全面上市,其股市价值甚至就超过了AMD,但是,也很快被英特尔碾得几乎粉碎。因为,英特尔不但封死了重要客户,而且还“慷慨”地准备了至少30项法律诉讼的连环拳,连Transmeta喘气的机会都不会多给。但是,未来,竞争对手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武器、同样的手段,将英特尔置于被动局势。有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技术创新从来不是以金钱论英雄。虽然,英特尔投入研发的经费超过了整个行业其他公司的总和,但是,英特尔依然无法改变自己创新枯竭的局面。即使在英特尔最为擅长的渐进性创新方面,英特尔也居然开始落在AMD的后面。英特尔和AMD每年注册的专利数量分别为:1998(560项、705)1999(825项、735)2000(1055项、797)2001(1090项、811)。也就是说,从1999年开始,AMD已经在专利注册数量上领先英特尔。虽然,这不是一个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指标,却足以说明一种趋势。

英特尔最骄傲的就是,它是一家科学家创办的公司(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是个销售员);它的创始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是集成电路之父);它是地球上技术创新最成功的故事之一。但是,这一切,都因为英特尔技术创新的不断衰竭而越来越远去。创新成就了英特尔历史的辉煌,但是失去了基础性和根本性创新,谁来成就英特尔的未来?

三、我所目睹的英特尔的鼎盛和衰落

几天前,遇到一位业界老朋友,认识时他在英特尔,如今已经离开有些日子了。谈起当年英特尔的诸多往事,感慨万千。他说,你应该好好写写英特尔,于是,我就真的下了笔。

说起来很有意思,虽然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是从DELL在北京的办事处开始的。但是,接下来,接触最多的企业大概就是微软和英特尔。不过,也难怪,那是9697年,两个公司你亲我爱,正步入产业最辉煌的巅峰,时称“Wintel”双垄断。两个公司上上下下,我都认识不少人,与这些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后来绝大多数都离开了各自公司,现在回想起来,有点物是人非。

当时接触下来,我马上感觉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公司,给我截然不同的感觉。大的从企业文化,小的从待人处事,不大不小,却最为关键的,是市场行为,几乎都是两个极端。虽然都是简单的君子之交,但很快,两家公司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完全不同:微软成为我批评的重心,它的所作所为损害着中国IT业的发展。而英特尔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探讨交流。

那是97年初,英特尔率众厂商到各大城市布道,告诉人们MMX意味着“精彩、逼真、动感”。厂商不必为费用操心,出几台机器,派一两个人,尾随就行。我还参加了英特尔在广州举办的“MMX奔腾”推广会。因为人手不够,而我个子高,就把我叫去充当临时“模特”,全身罩着英特尔的“宝宝服”,在门口恭候大家入场。由于透气不佳,搞得我满头大汗。不过,一点不觉得委屈,因为那热烈的气氛的确感染了我。那一次,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CPU神奇的“内涵”和生产过程,第一次见识了视频会议的真实演示。

后来,英特尔的热情更高了,这一次是要告知人们“PⅡ才是真正的新一代”。于是又得马前鞍后。同时还在各大城市举办“合家欢”,把城市最热闹的电脑街布置成庙会,招引用户赶集。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报纸广告,或网络广告,只要捎上英特尔,打出英特尔标识,就能帮你付大头。英特尔引领大伙迎来了中国IT业的一轮轮高潮。

我曾经以微软和英特尔为题,写下一篇《微软、英特尔在中国》。文章如此开头:“年前年后,微软四处发布预报,说国内马上要下雨,下大雨,下的是美元,且已亿计。当然,这雨是人工降雨,由微软发功。当然,这是件新鲜事。不少人激动一阵,不少人干瞪起眼。但猛猛的几阵干雷后,也不知究竟下了没有,或下到哪里。其实,投资也罢,服务也罢,微软要为国内信息产业做好人办好事,人们已翘首盼了好多年。而这些事英特尔已做了好几年,虽然没少声张,谈不上“默默”,但也没怎么大惊小呼过。似乎大家都觉得自然而然。”

四五年,仿佛一眨眼之间。经历了互联网大潮的洗礼,产业已经物是人非。虽然,我一直与微软和英特尔保持着各自方式的接触和交流,但今天,双方的状况已经很不一样。微软已经从那时候每年挣小两亿元,猛升到今天已经年入20个亿左右(还不包括PC厂商预装的大笔收入),几乎席卷了中国PC软件业的绝大多数财富。不到1000名员工,人均年产值200多万,甚至超过美国软件业的平均水平,更是中国软件业平均水平的10多倍。但是,从德性上将,微软还是那个微软,基本上与四五年前完全一样:依然天天哭穷,天天喊盗版;依然经常喊着要投资,要帮助中国产业发展,但是喊了四五年,还是光打雷不下雨。好在总裁也换了好几轮,说话都可以作废。

而英特尔的变化也明显,中国市场的年收入已经从十多亿,达到了现在的100亿大关。但是收入的高涨,却无法保障公司的进步。当年那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英特尔,已经不见。而开始逐渐沦为一个越来越平庸的销售公司。过去,中国IT业重要的新理念和新概念,多数都是英特尔传播出来,并推波助澜的,足以让IBMHP和微软等都相形见绌。过去,是英特尔全球市场支持中国市场的推动如今,是中国市场的收入来弥补其他市场的下滑。这一年之间,也决定了英特尔在中国角色的微妙变化。

好在AMD和威盛等竞争对手也不争气。中国这个市场本来就应该是他们反击英特尔,占取实地的最好地点。但是,多年来,市场活动一直不温不火。使得英特尔的平庸,变成了整个CPU市场的平庸。我们多么期望有什么力量,能够打破CPU市场的死寂,重新能够成为激活PC业,激活整个产业的力量。AMD和威盛等都有很好的条件,他们的产品完全可以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甚至平庸下去的英特尔也可以自我超越,重新领袖群伦。

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AMD和威盛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但仅仅是存在着而已,丝毫看不到作为后发者的冲劲和锐气。甚至那些满大街的广告也仅仅在向人们昭示:我也能像英特尔一样花钱。而英特尔在中国,依然是一架非常高效的赚钱机器。但是,英特尔仅仅是一架机器,再也不能给我们消费者以新的激动,再也不能给我们产业以新的思维。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英特尔正在迅速老去,为一个我曾经如此敬仰的公司的衰落,感到非常的失落。我一直有一个很强烈的念头:除了一些直观的感想,能不能把衰落的原因挖掘一下,从技术创新、经营理念、竞争战略、市场策略、产品路线等多个层次,深入剖析。当然,文章只是提供启发,不可能提供答案。不可能影响什么,只为平息多年来不断受到思维冲击的内心。

四、放弃创新、着手捆绑,英特尔沦为“微软第二”?

“迅驰”来了,如果我们仅仅将它当作一个具有无线功能的微处理器,那很可能要大跌眼镜。这个英特尔投入3亿美元市场推广费用进行豪赌的产品,绝对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迅驰”的发布代表着英特尔放弃自主创新,大力实施“捆绑”战略的开始,是英特尔公司发展策略一个里程碑的转折点。与微软相比,英特尔的创新能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今天,英特尔开始沦为业界的“微软第二”,实在是一个值得人们叹惜和警觉的大事!

一个真正的创新者从来不需要依靠掠夺他人和打击别人,来获得自己的成功。IT历史上曾经有着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过去的Cisco、英特尔和惠普等。

当然,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生物体,创新活力难逃生命周期。再持久的成功,再巨大的创新,都无法逃脱衰竭的命运。失去了创新,并不是绝路一条。在“强者为王”的市场中,那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优势,开始居高临下,展开吸功大法,搭乘别人的创新,挤走竞争对手,“掠夺”他人的资源。微软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今天,我们看到的英特尔已经失去了创新活力,而且正在变得更加“聪明”,开始向微软“取经”,开始放弃创新的努力,而使用“捆绑”策略:“迅驰”的发布代表着英特尔“捆绑”战略的正式实施。这是英特尔发展策略一个里程碑的转折点。创新多么可遇不可求,多少金钱都不一定堆砌得出,而捆绑多么简单、轻松、便捷。简直是多快好省的绝妙策略。围绕无线技术的格局是如此混乱,英特尔这样的鲨鱼“浑水摸鱼”多么隐蔽!

AMD主席、美国半导体协会主席桑德斯指出,英特尔“迅驰”的根本目的是搅浑“真正的创新”,并试图控制PC架构的所有组件,以后不断将低劣的技术强加给合作伙伴和用户。“迅驰”当然不是第一次,多年来,英特尔就在芯片组和主板方面采取同样的“捆绑”并打击竞争对手的策略。而且,英特尔本来就在不断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芯片。但是,这些毕竟都在其核心业务之内。而这一次,集成无线技术,不但跨越了CPU业务,甚至超越了计算机的范畴,跨入通信的地盘。

多少年来,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垄断优势,以“捆绑”为核心策略,不断“吸取”别人的创新技术,变为自己的“增值”产品。人们痛恨微软的理由很多,但是这是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收入,400多亿的现金积累,却几乎从来没有给业界贡献重大的原创性创新技术。一个Office的累计销售金额已经将近500亿美元,可是依然臃肿无比,缺陷无数。这么多年来,也几乎没有添加任何独特的创新。

如今,英特尔的创新活力逐渐衰退,其每年的专利数量居然好几年都落后于AMD,尽管,英特尔每年号称的研发费用就是AMD总收入的好几倍。这些金钱大量浪费在无谓的生产能力扩展、盲目的多元化和错误的技术投资之中。真正的创新已经久违。但是,在英特尔创立之初,有着“集成电路”共同发明人诺伊斯坐镇,和此后作为“微处理器”的发明人霍夫的偶然贡献,英特尔的确曾经充满创新活力。但是,后来,他们把这些创新存进了“银行”,吃它们的利息而发展。由于这个创新实在是重大,而且有着神奇的摩尔定律的护驾。这些利息足够英特尔吃上几十年。

但是,利息终于有吃尽的一天。再来一个“奔5”,可能英特尔也奔不动了,更重要的是,市场和用户越来越懒得跟着奔了。这几年的英特尔就已经面临“口袋越来越紧”的窘境。借着摩尔定律的惯性,英特尔一直寄希望于64位芯片,来终结原本称霸服务器市场的IBMSun自己的RISC处理器,继续开拓新的厚利市场。但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10多年前制定的64位战略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放弃对32位程序的向下兼容

64位的决战之中,英特尔已经处在竞争的下风,AMD高高扬起了它的“大锤”,怀揣英特尔原来的兼容法宝,接连把64位大伙烧向服务器和台式机,把英特尔甩在了身后。

创新的惯性之路也已经近乎堵绝了。无路可走的英特尔必须寻找新的突破。于是,“迅驰”豪赌开始了。这一次,英特尔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向上”,而是“向下”。这个产品的战略直接学习微软的成功经验,在缺乏实质性创新的前提下,瞄准无线技术的大势所趋,准备提前行动,将无线技术捆绑进入微处理器。其策略与微软如出一辙:

1、在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标准确立之前,及时出击,“劫持”和“污染”新兴标准,逐渐与自己的私有标准和技术捆绑,最后达到控制和主导新标准的目的。这次“迅驰”就是将微处理器和无线芯片捆绑,不许分拆。桑德斯指出,英特尔此次利用市场推广费用补贴,来强迫合作伙伴购买捆绑的芯片,而不能购买可替代的无线芯片。同时,也有效打击了竞争性的CPU。随着802.11标准的不断演化,英特尔的动作将越来越有力。

2、凭借垄断地位,利用“FUD”战略,打击竞争对手。“心理恐怖战术”FUD就是恐惧(Fear)、不确定(Uncertainty)、怀疑(Doubt)的缩写,是行业垄断巨头对付比自己弱小竞争对手时使用的最“下三滥”的竞争手段,却也是最实效和最灵验的招术。通过直接吓唬对手及胆敢与对手合作的公司,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动摇竞争对手客户的信心,使其产生先动摇,进而怀疑的心理,从而挤掉质量和技术优于自己的产品,难以有效形成市场力量,确保独家垄断。使得用户无法得到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整个行业的创新也被阻碍。公司越强大,效果越佳。FUDIBM发明,却由微软发扬光大。据外电报道,英特尔内部有专门的报告,透露在亚洲要强力“镇压”与迅驰兼容的芯片开发和销售。

亚洲是“迅驰”芯片成败的关键,因为亚洲无线应用比美国还超前。日本市场是其重中之中。韩国、中国等市场也是必争之地。据悉,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广告中,大概一半的广告与英特尔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英特尔对渠道和媒体的控制力是极其强大的。如果使用不当,将对正常的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损害。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美丽的旋律,给竞争以机会,才能给用户以充分选择的自由,才能给创新以健康的空间。在亚洲,我们除了有“威盛”,还有AMD。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英特尔垄断的危害,而充分激发竞争,给这些对手以机会,那么未来依然是十分美好。但是,如果任英特尔主导,那么必将造成长期损害。媒体舆论,应该呼唤、倡导和激励公平的市场竞争,这样才能使产业、企业、消费者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垄断总是窒息产业的创新,也窒息自身的创新。只有有效的竞争才能激活技术创新,包括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活力。

“迅驰”命运如何,很难预测。会不会因此开辟出全球又一个反垄断战场,与微软呼应,也很难预料。但是,英特尔超越PCCPU,而把微处理器当成平台,来不断捆绑新技术、新功能的全新战略已经浮出水面,并将成为主导。这对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用户将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将对产业发展和反垄断法等各个层面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将保持密切关注。

五、英特尔CPU为何假冒“国产芯片”?

华为等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国际化策略,联想等企业虽然没有真正国际化,但也在宣传上竭力沾“国际化”的光。的确,国际化的品牌对于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内涵。国际化也自然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但是,近来,出现了一股极为反常的现象,不少国外跨国巨头却开始一再消弱自己国际化的背景,而开始标榜“中国造”,开始以“国产”招牌来吆喝自己。除了微软之外,最近的典型就是英特尔。大家都知道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CPU厂商,是美国IT业的旗舰力量。大家都知道,目前除了台湾地区的威盛外,只有美国的AMD和英特尔生产PC的微处理器。但是,最近无数的报道开始宣称英特尔的CPU为“国产芯片”,实在是令人大为惊诧!

虽然,英特尔多年以来,一直在爱尔兰设有芯片部件生产厂,并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有工厂进行组装和测试。但是,从来没有说过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生产CPU。自1995年以来,英特尔就开始在中国封装和测试闪存产品,2002年又增加了芯片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英特尔生产的内存是“国产内存”。

那么,这一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谬的情况?这实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疑问?可能的原因大概有几个:1、对付《政府采购法》,以“国产”之名绕过中国法律在政府采购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诸多限制;2、狙击风起云涌的真正的“中国芯”,削弱真正的国产芯片获得市场和政府特别支持的机会和能力;3、获取税收、政府采购等特别的优惠政策等等。

现在,的确没有关于“国产”的严格定义。在20026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第十条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前款所称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但是,有关规定细则可能还没有公布,一时查不到。但是,与政府采购法一脉相承的是财政部199941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里面的规定可以作为定量的参考,其中第六条中规定,“未经批准,采购机关不得采购外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前款所称外国货物,是指最终货物为进口货物,或者最终货物虽在我国境内生产或组装完成,但其增加值含量不足总价值50%的货物。”这条规定界定了外国货物,也就相当于界定了“国内货物”(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产品”)

因此,“国产”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国产”之名不能随便冒用。“国产”概念不是一个想穿就穿、想扔就扔的隐身衣。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产品在中国增殖的部分必须超过50%,才能算作“国产”产品。仅仅是组装、贴一个“国产”标签是不能成为“国产”的。否则,一夜之间,市场上就可能没有不是“国产”的产品了。否则,都像中国这样“国产化”,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也失去意义,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得下岗,沦为“国产贸易组织”了。

但是,“国产”之名不能随便冒用。“国产”定义不是一个想穿就穿、想扔就扔的隐身衣。目前,虽然没有对“国产”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但是根据过去国家政府采购的一些临时法律法规,“国产”概念的一个基本定量指标是: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产品在中国增殖的部分必须超过50%,才能算作“国产”产品。仅仅是组装、贴一个“国产”标签是不能成为“国产”的。否则,一夜之间,市场上就可能没有不是“国产”的产品了。否则,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也失去意义,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得下岗,沦为“国产贸易组织”了。

面对企业公关的需要,媒体也应该具有基本的常识。而不仅仅成为企业“虚假”宣传的工具。

英特尔最近的行为值得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注意,值得大家的探讨和争论。英特尔CPU到底是不是假冒的“国产芯片”?英特尔此举是否属于“虚假广告宣传”?到底应该如何严格界定“国产”的概念?英特尔此举对于政府采购政策和“中国芯”的发展有何影响?等等。

“国产”突然吃香,说明中国市场的力量,说明中国企业崛起的威力,这当然是好事,值得我们欣慰。我们也希望英特尔这样的一流企业在中国输入真正的技术,制造出真正的“国产芯片”。但是,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国产”应该予以揭示,我们必须对背后的一些真实意图有所了解,并作出对策。

对于英特尔这样非常成功的企业,在企业宣传方面,也应该珍惜自己多年建立的“诚信”和品牌影响,不要轻易作一些偏离事实、甚至误导的宣传,损害自身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