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乘和各县志书上所载的古迹,有许多与吕洞宾的传说相关,各县不仅都修建了吕祖祠,纯阳宫,有的成了地方上的八景。流风所及,还有民间设立的纯阳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举办庙会,以庆祝吕洞宾的诞辰。于是歌颂吕洞宾的诗歌,讲述吕洞宾证道、传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行,从缙绅到乡村妇孺莫不津津乐道,以致成为一种崇拜吕洞宾的一大社会文化现象。
安康王腾芳先生搜集整理的《香溪洞的传说》,收录有道人张玉清讲述的《吕洞宾三度郭尚灶》、《郭尚灶苦炼成仙》、《吕仙三试郭尚灶》等民间传说,详细的介绍了吕洞宾在安康传道的经过。明清以来,吟诵吕洞宾之诗和歌颂吕洞宾之诗更是琳琅满目。吕洞宾所作之诗,多见于碑版、摩崖,在平利县水坪乡南坪街有古代宫观寺庙遗址,不知建于何代,遗址中发现碑碣一通,镌刻《过水坪》诗一首,署名“云水真人纯阳子”,其诗云:
“山巅云起日初辰,山径霜清绝点尘。
林下支锅炊饭客,道旁背笼贩盐人。
白崖岭峻藏风洞,碧涧泉音露石垠。
跋涉不知残腊尽,动劳宁复计冬春。”
在水坪西沟北坡白云寺山顶,又有摩崖刻石一方,有《白云崖》诗一首,署名“纯阳子吕岩”,其诗云:
“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崖更去谒观音。
路登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
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
此外,还有汉滨区大河镇双溪发现的吕洞宾诗碑,据刻石者“序”云:“安康沈桑云水洞吕纯阳祖师雁字诗,凡六十首。素轩罗仁美捐刻;燮堂郭桂芬敬书。”这六十首诗皆为七律,一气呵成,气势宏大,惊世骇俗,把民间崇拜吕洞宾的文化现象推向极致(诗见后《艺文》)。与民间发现的吕洞宾之诗相比,安康文人创作的歌颂吕洞宾的诗词就显得过分柔媚,这里录清初安康诗人刘应秋诗、词各一首,以飨读者:
其一:
新建柴扉道院
(吕纯阳曾憩于此)
闲阶细草淡清秋,鹤驾从兹遍十洲。水火甫能回气运(院遭癸未阳侯,丁酉回禄之变),丹青果得肖风流。石枰云锁棋声寂,酒肆台空浪碧浮。试问九还传郭后,道人曾几度金州。
洞仙歌香溪洞
(洞在郡南七里,明太守郑公访吕仙翁,辍棋啜枣。公以枣啖从人,童子拍其项,取其枣以去。至今郡人以为传奇)。
洞天不远,松月长如晓,发涧腾山觅瑶草。见桥梁放鹤,洞府流丹,叹旧日几许,游人尽老。残棋半局,烂柯无人到,谁解得茶杯火枣。惟有孤蓬乔木,石磴溪流,长在也。数声啼鸟,任重门台榭作丘墟,凭片片白云,清风自扫。
民间广为传颂的吕洞宾,在民众心目中,是一个游戏人间,扶危济困,行侠仗义,处处帮助百姓的神人。道教经典中,常把他的名字与其师钟离权连在一起,并称为“钟吕”。秦志安先生撰写的《金莲正宗记》盛赞说:“自古得道神仙数甚多矣!然而钟吕之名独显于世,虽樵童牧竖,妇人女子皆知之者,何也?盖慈悲之心,接物利生,无所不至,感人之最深耳。”民间的吕洞宾信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益加深,并最终得到封建王朝的认可。北宋徽宗尊崇道教,曾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1119年)加封吕洞宾为“妙道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又因北宗全真道士的请求,特下制词褒封北宗五祖,其中吕洞宾由“纯阳吕真人”升格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赠吕洞宾封号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洞宾这一封号,一直延称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淮郡水涨清江浦,吕祖庙应祷示灵,得旨加“燮元赞运”四字于旧有封号之上,礼部复议祀日定祭品行示天下,令所在庙祀者,都如清江浦例。至今,安康一地所立吕祖祠、纯阳宫额书榜文,仍可见到“燮元赞运”四字。
(载李家成著<安康走笔>一书)
吕洞宾与安康(二)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