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的双赢与双输


    近日,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北京会见了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后表示:内地公安机关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个人游”和“一签多行”的相关措施。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则称,梁振英已向中央提出了有关调整建议,国务院港澳办正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落实有关具体方案。依照中国大陆的政治话语惯例,这基本上意味着香港自由行会收紧。

 

自由行是互惠

 

自由行,始于2003年“非典”肆虐香港后,其目的是支持香港经济发展。虽然现在有人认为,旅游业GDP以及游客消费对香港经济来说,无足轻重,但是,仅仅以份额来论证自由行的经济意义是片面的。

 

单以份额论,不管是对于北京、上海,还是东京、大阪,这些城市经济总量大,旅游业所占的份额都不会太大,但没有任何城市会放弃这个份额。其次,自由行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带来了两地之间更多的经济活动。以保险行业为例,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多年连续高速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就达到44亿港元,占到香港所有个人业务总新保单保费的12.5%。根据香港保险制度,投保必须本人亲自到港,也就是说,香港保险业的增长对自由行有着极大的依赖。

 

保险业只是香港诸多高端服务业之一。2014年,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总额达39660亿港元,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0.3%,其中香港出口和转口内地货物总额达19790亿港元,占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额的53.9%。数量巨大的贸易,必然也要求两地更方便与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自由行带来的好处绝不仅限于旅游业、零售业、也带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更何况,自由行,不但意味着大陆游客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了香港市民与商家的自由,以及,最终的,香港作为自由港的自由。根据相关数字统计,“水货客”中有近6成是香港居民,而在最近的示威中,香港商家更是立场鲜明的表示反对。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绝非大陆的恩赐,而是互惠的自由贸易。

 

自由行是制度分享

 

大陆游客去香港购物,是因为在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在这里集中了全世界的商品。在香港严格的法治下,商品的质量有保证,不必担心买到假货。而且,香港的税收低于大陆,相应的产品也比大陆便宜。不管是自由港、法治、还是低税收,其本质都是制度。所以,大陆游客到香港购物,本质上是购买制度,是被制度所吸引。

 

对内地居民来说,这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像香港那样容易进入,但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却比中国更低;还有些地方,像香港一样,拥有完善的法治与发达的自由市场,但却需要经过苛刻的签证,一般中国人望“洋”兴叹。只有香港,既拥有较健全的法治、金融、自由市场,对大陆居民来说,又无需押金、资产证明,只需简单的办理一个港澳通行证。

 

由于众所周知的大陆政策限制,这些好处不能以公司大宗贸易的方式进行,只能依靠人力蚂蚁搬家式的搬过去。所以,某种意义上看,香港通过自由行向大陆同胞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庇护。借这个制度的庇护,无数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喝上了放心的奶粉,也买到了更实惠的商品。水货客与大陆游客,都是制度的搬运工。

 

所以,从以上意义上,自由行既有其必然性,也是难能可贵的,是血浓于水在当下的具体体现。

 

曾几何时,香港人非常愿意与大陆分享自己的制度。从帮助饥饿的人们大逃港,到高唱血染的风采,从长江水灾到汶川地震,香港人出于同宗同源的同胞之情,从来都是最积极的支援、救助大陆之急。香港人对中国的整体忠诚,不应被低估,也不该被无视。

 

当然,虽然香港人高唱血染的风采,但是,仍不以此为由赋予香港人义务,要求他们必须完成对大陆人的制度庇护。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不同,香港从来没有依靠户籍强制、剪刀差盘剥大陆的农村,也更没有盘剥大陆的任何地区与群体。香港170年的时间,依靠的是香港人自己的努力。即便大陆向香港提供水、电、煤、蔬菜,也是两地之间的正常贸易。

 

所以,从历史路径出发,香港对大陆没有义务。相反,香港人对大陆多有帮助,这是讨论香港与大陆关系的一个前提。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香港与大陆居民分享制度、发展自己经济;与减少自由行影响市民生活,这两个选项之间,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

 

自由行是地方治理问题

 

当然,应该承认的是,自由行在带来购物、旅游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外部性。商家赚钱了,居民却受到侵扰。大陆少数游客也有举止不文明的行为。由此,引发少数香港人采取极端行为、示威、甚至围攻大陆游客,从引发两地居民之间的对立。

 

但如果先冷静下来,就会发现,问题的核心,从来都是地方治理问题。自由行有收益,也有外部性,政府的作用,正在于解决外部性,调和各方利益。有这样一个故事,关公庙里,结婚的求天晴,播种的求雨,出海的求风。周仓束手无策,而关公大笔一挥:晚上下雨白天晴,大风沿着海边行。

 

那么,现在是否已经没有任何进行地方治理,缓解矛盾,调和利益的余地,仅剩下以两地对立的代价去改变自由行这个选项?

 

首先,从自由行人数的趋势上看,今年春节黄金周内地访港旅客总人数和消费首次出现双降,即使不做任何措施,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

 

其次,少数香港人激进化、暴力化,围攻、辱骂内地游客的行为,明确的违反了香港法律,这是一个单纯的法治问题。

 

第三,进一步完善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更好的接待游客、减少冲突。

 

第四,香港市民生活环境受到较严重影响的上水、元朗、屯门等地,都是靠近深圳的区域。显然,不管是水货客还是以购物为需求的大陆游客,他们并无意舍近求远,进入到香港岛、九龙。那么,在施行政策改变之前,香港政府有否做出过措施,分流不同目的的人员?早在去年年初,就有提议在与深圳接壤的落马洲与罗湖兴建大型、甚至简易的零售中心,从而极大的缓解水货客的压力。时间过去一年,香港政府又做出过什么有效措施?

 

现在,放着这些几乎可以说立竿见影的措施不做,却不顾及大陆居民感受,翻云覆雨的改变各种政策。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本一个典型的地方治理问题,现在却被不正确的、过早的、在未采取其他措施之前——不怕以恶意揣测的话——有意的导向大陆居民,从单纯的地方治理问题,上升成为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甚至两地对立问题?更何况,伤害大陆人感情的政策与措施,这并非第一次。

 

反自由行是双输

 

随着自由行的收紧,大陆居民想要避税,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会变得更难,或更麻烦。而对香港商家来说,生意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政策翻云覆雨之中,伤害到大陆居民的感情。

 

面对香港的极端声音,也有大陆居民做出了不当反应,呼吁停止供水、供电。当然,正如前面所言,这并非大陆恩赐,而是互惠贸易。但是,把自由贸易政治化、民粹化,认为自由行是大陆游客占便宜的正是少数人香港。其实,不难发现,作为一个与之对应的反应,少数大陆居民把大陆对香港的供水、供电、蔬果供应,乃至自由行政策视为大陆对香港的恩赐,不过是这种错误逻辑在不同立场上的呈现。

 

更进一步的,如果民粹压力之下,自由行政策出现了改变,逼迫商家放弃利益,那么,大陆居民施以政治压力,逼迫供应方改变供水、供电政策、价格,何尝不是一种求仁得仁的结局呢?当然,与在香港极端的声音因为极端、偏激,反而能得到放大不同,大陆居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这些被侮辱、被伤害的感情,当下虽然被抑制住,但在其他场合,这种愤怒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导向、指向香港的自由与民主。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推断,而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这种双输的趋势,不但伤害香港,也伤害大陆自身的政治发展。

 

香港的确处于一个大环境、大制度的压迫下,正因为如此,唯有自由才能抵抗。香港人与大陆人注定有同一个未来,所以,只有香港人保持、接受与大陆人同为一国国民的心态,共同面对未来,即使从短期来看,也才能更有力量去保持香港难得的自由、民主与法治。从这一点上看,那些所谓更本地化的政治力量,也是极其幼稚的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