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与契约主义


谈及经济活动不得不考虑它遵循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在《被掩盖的经济真相》中列举了种种经济现象的真实与谬误,从中我们也能得出社会变迁的发生更大可能的来自社会给予个人的经济选择环境,而非来自当时的某种经济政策和社会运动。

托马斯分析经济真相,从历史的相关数据出发得出结论,我们借用这一工具去审视所谓的公共利益在何处?

首先,公共利益是与契约主义范式相对立的,契约主义并不能预料结果为何,它仅仅设定如何在经济互动中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保障,至于能否实现个人利益尚不确定,有怎能谈得上公共利益。因此,需要从众人中推出可以实现人们的公共利益的威权人物,他负责去发现、识别和实现。

再者,即使我们抛开威权人物是否从私人利益出发的假定,何为一时一地的公共利益也囿于人们的认识,就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地心说曾经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一样,公共利益也将如此,比如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大二公。但是,负责发现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人真的不是从私利出发吗?这只能由他独立于社会利益之外来设定,但这又将他排除选择之外。

其次,公共利益如果从根本上是让私人得利,那么就不应该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在经济互动过程中,所有利益博弈即使不是零和博弈,也存在一种盈亏的平衡。但是人们相信公共利益确实存在,而人们所谓的公共利益如修建一条通过本县的铁路会带来繁荣、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提高会使得公司所有员工获得薪资的提升,等等,但是这些从理性上说都是属于私人利益的范畴。

在契约主义视角看去,公共利益仅仅是仁慈的神话,它是反契约主义、反立宪主义的。

从人们对平常经济现象认识的谬误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契约主义的建立是从强者中争取来的,它是经济现象合理解释的基础。正如历史上所有国家都是强者征服弱者的过程,从契约主义看都是非法的,所以契约主义的建立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它仅仅是一种原则。即使社会自由相当高的美国也要不断透过它才能实现基本的公平,而这要通过基于此的一个过程。

契约主义是经济规则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这一原则下才能从利益博弈中遴选出合理的、高效的经济规则。经济学家在对“经济衰退”的定义中发现就业率的上升与降低与社会经济规模并不相关,但是仅仅从一堆数据中是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必然的替换,所以要从主导经济活动的因素中去分析。

当然这要经过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首先,改变规则正如公共利益一样,它是否真的能够带来理想的效果。张五常一直对2008年通过的新《劳动法》不以为然,认为它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出现萎缩的主因。再次,契约主义有意限制政府的权力,而经济规则的改变往往需要透过政府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