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干部走读乱象当从“三不”着力


治理干部走读乱象当从“三不”着力

  人在基层、心在县城,要么早出晚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的“干部走读”现象,一直是困扰基层干部队伍管理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议论和批评较多的话题之一。各级各地也都在开展“干部走读”专项整治。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毋庸置疑,专项整治要搞,但是,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根治干部走读乱象,必须突出标本兼治,着力在“三不”上下功夫。

  强化教育,让干部“不想”走读。基层干部走读,既有便利效应、水土不服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基层干部的主观因素所致。一些基层干部将基层当作个人发展的“过渡期”,存在临时观念、跳板思想,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缺乏强烈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认为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该为自己和家庭想想了。于是,不深入群众、不贴近群众、不服务群众,也就不难理解了。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为此,必须持续深入抓好思想建党,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特别要强化根本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基层干部既做到身入,更坚持心入。

  常态监督,让干部“不能”走读。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干部走读”,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腐败行为,但是如果基层干部长期不加约束、失去监督,“干部走读”也很容易滋生潜在的腐败,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涣散了组织纪律,导致履职敷衍,还容易给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延误。为此,必须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执行工作制度的督促落实,加大对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力度,不让公车私用,并使之常态化,杜绝“令行禁不止”的现象。

  优化制度,让干部“不敢”走读。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县级党政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管理的弱化和为基层服务不到位,导致“走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制度约束,是“走读”问题滋长的组织原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狠抓落实,并且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不断优化。要实施城乡干部常态化交流制度,并且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对于任何的违反行为都要坚决地查处,绝不姑息和纵容,杜绝人情因素干扰,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不敢走”。

  党的干部应该和群众在一起,否则就别走当干部这条路。干部走读,心不在基层、情不牵群众,不仅难以将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好,还会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要教育、监督、制度并重,要预防、整改、惩戒并行,从而使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心在基层、干事创业在基层。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