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瓜达尔港由中国经营说开来


巴基斯坦港口瓜达尔10年后由中国继续运营,新加坡为了避免中国因之而放弃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把持经营了10年,但是依旧未能阻挡这一进程。这1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新加坡最终改变主张,恐怕只有收益与成本的计算才能说明。

人们为了一个极致或者普通的目标可以有多种策略,其实不同策略的选择又造成不同的具体目标,这自然造成与理想状态的偏离。当然,这其中会在转换中产生很多策略和目标,成功的多而失败的少则表明选择正确,如果选择的目标基本上会归于失败的结局则证明选择错误。

但不管怎样,区位或者地缘经济总有前提条件,在小国诸如新加坡或者偏狭的地区如香港,利用地缘与腹地辽阔的国家如中国大陆操纵经济利益注定是不能长久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被选择项就是这样的宿命。当然,任何事物得以成立总有必然的理由,马六甲海峡也不例外,在漫长的航海历史中它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如今它依旧是两大洋航运的枢纽所在。

谈及马六甲海峡,与瓜达尔港或者即将付诸实施的泰国运河将会产生彼此竞争的关系,费用、服务和安全等诸多方面都会引发改善,地缘并不构成长久的经济要素,最重要的是当地经济形态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在这种竞争中,自然会造成有些地区衰落而其他地区兴盛起来,随着各地不同的变迁又造成兴衰的交替。

任何策略或者目标的选择并不总是存在可替代性,细分市场也由此形成。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 动造成的成本计算势必影响人们在马六甲海峡与泰国地峡之间的选择,同时吞吐量吨位级也决定人们确定性的决策,等等。但是细分市场也会在竞争中具有趋同性的倾向,正如商品一样,而泰国地峡若能成真改变历史的定位总归是事实。

对于石油市场,运输局面的改变或者输送管道的建设也会对它产生深深的影响。当急需的商品能够快速到达消费者那里,纵使OPEC的存在也会影响它的价格生成机制。如果这样,是否可以说这种改变不仅仅缩短了运程也改变了价格呢?一种策略只会服务于一个目标,而形成的市场外部性并不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的改变,正如果园促成了养蜂业的发展,但两者之间并不会对彼此互有补偿。因此,一件商品的问世所能带来的影响只能谈它对自身市场的改变。

那么策略或者目标是否存在对另一目标的互补性呢?比如泰国地峡或者瓜达尔港为中国输送原油便利而为,将会促进当地相关经济活动的展开,不过这在如何影响这些活动的变化中或可增加原油输送的成本,来自于税费或者相关税费增加推动而来的增加。这时当地不会考虑上述的可替代性,因为它并不作为相关的“经济人”。

税收的意义也在于此,斯蒂格利茨总结出税收存在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金融效应,在同一税基上如何设计税收则是选择发挥何种效应,策略总归应对一种目标。商品税还是消费税之间只是确定的收税的环节不同,但后者则推迟了税收,将当期收入的税收推至消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