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炒股跳楼的人,都是过于自信造成的


文/张从忠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石油、矿产和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他或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只是拥有该公司的部分股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对企业运作的状况了如指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避免了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巴菲特认为,对于那些想在股票市场有所收获的股民来说,不但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金融与财会方面的常识,还需要掌握一些数学知识。但是,相对来说,心理学则是广大股民最需要学习的,因为它能帮助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过程中少一些心理判断失误,多一些理性的行为。

股票市场上那些经常失败的人,常常就是那些过度自信的人。正如很多瓜农相信,经过自己精心种植出来的西瓜是世界上最甜的瓜一样,许多人相信自己的脑筋是一流的,但他的聪明程度有时却不如一个四岁小孩。无论是瓜农还是大多数相信自己脑袋聪明的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过于自信。的确,我们知道自信本身绝不是坏事,但是当它表现过头时,不利的一面即使你再怎么隐藏,它也会显露出来。

     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选择买进某只股票的时候,之所以常常犯常识性的错误或做出不符合逻辑的推论,罪魁祸首多半是缘于“过度自信”。这些信心过度的炒股者,不但他本人会做出违犯常识的举动,而且还会很快感染其他人,进而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一种使人莫名其妙的影响。正因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有过度自信的毛病,所以他们不断地买卖各种股票,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抓住市场波动的脉律而大获其利。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的交易量总是很大,股票换手率总是很高的最真实原因。

 早在几十年前,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将股市比喻为一个多变的“市场先生”。格雷厄姆还告诉巴菲特,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仍然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

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惹人喜爱的特点,它从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它今天的报价被你忽略了,明天它还会继续报出一个新的价格。有用的是市场先生的皮夹子,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的表现很愚蠢,你就可以轻易地忽视或利用它,但如果你在它的影响下摔了跟头,就会出现灾难性的结果。”所以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并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的情绪旋风之害,巴菲特自己常把格雷厄姆的比喻牢记在心,以便使自己摆脱市场情绪的传染和左右。

正是因为对“市场先生”的不信任,格雷厄姆说:“一个人决不能因为一只股票涨了就买入它,或是因为它跌了就卖出。”同样,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靠石油起家的大亨死后想要升入天堂,但圣·彼得告诉他说,天堂里为石油投资者保留的位置已经没有了,他只能去地狱了。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后,请求对天堂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他同意了这个人的请求。这位大亨于是大声地向天堂里的人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里的石油投资人蜂拥而出,涌向地狱。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天堂,但是这个时候,这位大亨反倒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万一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那我岂不是要错过发财的机会吗?”这则小故事让巴菲特感到非常迷惑,那就是: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职业投资家在华尔街工作,但证券市场上却并没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逻辑和理性的力量。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投资就像一个有许许多多人参与的游戏,各种不确定、真假难辨的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人的表现会比他们真正的智商要低得多。这也是导致他们更多地犯常识性错误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