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撰:鸿鹄点金 QQ:2637944219
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迫在眉睫,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的态度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到上周末两者的支持率已经接近基本持平的水准,有测算显示,如果在8日正式投票前,特朗普在民意调查中实现哪怕是微小的逆转,那么他赢得此次大选的概率超过两成。但随后联邦调查局宣布再次调查希拉里邮件后确认不用对其起诉,选情又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金融市场在这期间也经备受影响,外汇、股票、贵金属、债券都出现了较大波动。市场共识倾向于如果特朗普当选,至少短期内美元走低,股市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因为特朗普作为政治家的手腕完全是未知数,如果当选至少短期内大家都需要面对不确定的政策风险。何况自其参选以来,他在各种场合百无禁忌的“口吐狂言”,让人担心他当选后美国对内对外的政策都可能出现混乱局面,而这种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最近全球资本市场明显的Risk off情绪。
相对于特朗普的“不靠谱”和“未知数”,希拉里至少在政策稳定性上让投资者更为放心些,她当选的话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在短期内维持一定连续性的可能性较高,至少全球股市出现暴跌的风险因素会少一个。但是这种情绪也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预期希拉里会给美国带来一片光明,也不意味着特朗普当选金融市场就一定会大难临头。毕竟美国在政治体制上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衡也会限制极端政策的实际执行,选举期间的各种口头许诺,在大选后是否执行或者执行力度的调整都是美国政治上的常套。
目前比起对特朗普的警戒感,对希拉里当选带来的“短期稳定性”的偏好明显占了上风。但实际上抛开最近的戏剧性事件,市场之前对希拉里的期待值其实并不高。一直就有意见认为她当选不过是旧体制的延续,难以为美国带来大的变革。特别是类似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贫富差距等美国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希拉里可能办法不多,甚至难以着手处理。至于她和特朗普都强调的“强大”,实际上没人相信他们能将美国带回到1990年代的黄金时期。虽然美国选举的程序自身的确值得关注,但在大选结果即将揭晓的现在,与其被那些戏剧性的新闻吸引住眼球,不如更多的考虑下大选后美国面临的现实可能更为重要。
即将退任的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次参选时,是以大幅领先的优势取得胜利的,当时他最让选民激动的口号恰恰是“改变”,而且他还为此加了一句“我们能”。2008年的金融危机,两次对外战争的高昂成本,美国社会在一种闭塞感中渴望变革的力量选择了建国后第一位黑人总统。而1984年的里根,1992年的克林顿,都是在美国经济停滞的沉闷社会气氛中上台的总统,也都成功为美国的国势转折带来了曙光。但是奥巴马在狂热的支持中花了8年时间也并未能成功将美国经济带回自律性复苏的轨道,克林顿时期美国在国际上的压倒性优势的退步反而越来越明显。
这说明美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对外关系的大环境比起1980年代和1990年代都发生了不可忽视的改变。比如反恐战争泥足深陷,难以脱身,实际上也是常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巨额债务来养活庞大既得利益阶层的一个体现,巴菲特带头倡议富裕阶层多多纳税不过是美国精英阶层的一些反思罢了。
短期资本市场一味炒作特朗普风险,忽视了希拉里所代表的理念自身内含的负面影响,这反而是投资者最应该注意的中长期风险要素。民主党内候选人之争,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桑德斯得到了年轻人狂热的支持,这其实远比低收入白人阶层支持特朗普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前者代表美国未来指向,而后者更多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情绪宣泄。领先的希拉里在名义调查中获得的支持在数据上比过去领先的候选人得到的数字都低,这本身就说明美国人民其实不傻,没人指望一个代表旧势力的政客能带领美国再次伟大。这对海外多数经济体而言,意味着无论谁当选,都可能都要面对经济低成长的沉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