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在共享经济的常见的误区:
1.专业选手论
有些人会认为,共享经济里面如果有专业选手就不算真正的共享经济,或者尝试去定义我这个商业模式到底算不算共享经济。这两者都是伪命题。
所有的共享经济基本都是双边市场,其供给端都满足2-8原理,即20%的人提供了80%的服务。这其实已被现有的共享经济平台验证了。例如说Airbnb其实1%的房主提供了19%的交易总额。
这都是专业选手在玩,表面上好像违反了共享经济的原理。但如果我们回归到商业本质上来看,其实并不矛盾;就是商业都是要赚钱的。而对于任何一个个体,例如说司机,如果一打开手机就有10-20单是最好的;而白领下班接上1-2单就不会是最有效的供给。 还有一些平台甚至会自营,例如买了车租给别人来开,这其实是传统出租车的商业模式,但这个模式的确是回归了商业本质。如果一个模式能够更有效率降低成本,就值得去做。可能有些朋友正在考虑共享经济类别的创业,但是不要被共享经济这个名字束缚住。不要担心有专业选手,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
2. 其他领域的Uber
我们经常听到“Uber fo”,即成为其他领域的Uber。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领域的共享经济模型和Uber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个差异在于Uber平台所有的车都抽象成一个标准品,并做了数据化的处理。因此平台上车和车之间是没有区别的,乘客和乘客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都只是按照最短的距离来匹配。通过这样的抽象化形成的双边市场更像股票市场而不是菜市场,即乘客没有挑挑拣拣的过程,以类似股票市场的算法来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匹配。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除了Uber以外的共享经济,更多是非标品。由非标品搭建的共享经济平台更像垂直电商,其稳定程度、盈利空间都没有Uber那么高。因为Uber是有定价权的,你先通过Uber打到车,然后再由Uber派给司机,有点类似C2B2C的模式。
如果是非标品,那么互联网及平台的价值相对会低一些,利润也会降一些。所以建议想做共享经济的创业者多考虑如何把供给、需求两端都做成标准化,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现在商业模式培训的样式很多,但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选择好。模世能是一家以教育为入口、咨询孵化为主导、产业母基金为后盾、资源整合为延伸,是中小企业商业模式转换一站式咨询平台。我们的商业模式课程体系已经经过权威认证,仿冒必究。请认准模世能唯一官网www.msn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