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的成对现象


 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的成对现象

 

廖生明

 

郭居敬删除了宋版二十四孝中的十个故事,并且增加了十个故事,形成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是对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有成对现象,使二十四孝故事不但能对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而且还能对应一年十二个月。通过成对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郭居敬《二十四孝诗》的思想内容,扭转只注重二十四孝故事,而忽视其思想内容的倾向,从而避免简单模仿,或者由于对故事的反感而否定郭居敬二十四孝诗的价值。客观地讲,由于后人把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用四个字概括其内容,作为故事的名称,进一步把人们引导到注重故事本身,而忽视其思想内容方向上去。我们应当根据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的成对现象重新编排顺序,把人们注意力引导到郭居敬二十四孝诗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故事本身的方向上去。

首先,《孝感动天》与《亲尝汤药》(虞舜与汉文帝)。这两个故事重点在于阐明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孝感动天》( 虞舜)的故事说明有孝心的人可以“仁民”,可以受天命,成为很好的君王。汉文帝厚赏诸侯、重农轻赋、宽刑减法、举贤重谏、勤俭节约(也就是爱物)、慎战和亲、亲民爱民、反躬自省,施德惠于社会各个阶层,为以德治国典范的皇帝。《亲尝汤药》则说明汉文帝这个仁民、爱物的皇帝同时也是孝顺的儿子。《孝感动天》故事中的“队队春耕象,纷纷禽草耘”,主要是体现了大象和鸟把舜当朋友,帮忙舜干农活。体现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民胞物与”,即天下百姓都是我的兄弟,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伙伴(朋友)的思想。故事暗含着象和鸟会来帮助舜,是因为舜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不应该把孝感动天故事简单地理解成孝能够给行为者带来好处。先秦儒学确实在劝导人们行仁时,宣扬行仁会给行为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不妨把先秦儒学的这种方法称为以利诱仁。以利诱仁虽然使人们的行为会有所约束,但诱不来真正的仁。人们在做好事时盘算,做了这些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做好事也就变成了做生意。程朱理学则要培养人们的无私精神,因此也不用以利诱仁的方法。因此这两个故事的重点是说明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

其次,《恣蚊饱血》与《扼虎救父》(吴猛与杨香)。这两个故事除了说明亲人面临侵害危险时,晚辈应该为亲人分忧,排除危险外,还体现了“爱物”,即把亲亲与爱物结合起来。《恣蚊饱血》故事中吴猛排除蚊子可能给父亲带来的危害,但并没有杀死蚊子。《扼虎救父》中,杨香是扼虎救父,而不是杀虎救父,也不是打虎救父。两个故事主人翁这样做,恰恰体现了“爱物”。两个故事主人翁都是小孩子,体现人具有把亲亲与爱物结合起来的天性。这样的做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肯定会被认为对敌人过于仁慈。

第三,《怀桔遗亲》与《扇枕温衾》(陆绩与黄香)。这两个故事主要是体现孝是人的天性,同时还说明力量再小的人,只要有孝心就能尽孝。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善论是道德责任的基础。因为人性本善,你把善的本性给弄丢了,所以你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孝是人的天性。但人们往往出于各种利益考量,而把孝忘诸脑后,也就是把孝这一天性弄丢了,所以不孝是应受遣责的。

第四,《戏彩娱亲》与《涤亲溺器》(老莱子与黄庭坚)。这两个故事重点在于主人翁能够突破世俗妨害尽孝的观念,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尽孝。《戏彩娱亲》故事中老莱子年已七十,那么他的父母应该是九十以上的人了。九十以上的人,其智力不及其年轻时的百分之三十,相当于儿童的智力水平。七十岁的人,智力水平比年轻时也差很多,与父母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有一定的困难。做游戏,特别是通过游戏,让父母回忆年轻时的事情,是自己和父母都很愉快的事。但人们往往会因为做这类事与自己年龄不相符,会被耻笑,而不敢去做。世俗观念的束缚使人们不敢去做这类孝亲的事情。为母亲洗溺器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但一般男孩子不会去做,会认为这类事应当由女人去干。黄庭坚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突破世俗观念的限制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尽孝。这两个故事反映出郭居敬对妨害人们尽孝的原因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这两个故事体现作者对等级身份看的比较淡。

第五,《埋儿奉母》与《卖身葬父》(郭巨与董永)。这两个故事体现的是对父母生养死葬的义务是无条件的,不可推卸的。当然《埋儿奉母》故事,郭居敬所歌颂的是郭巨的孝心,而不是埋儿的行为。郭居敬通过故事中天阻止埋儿行为,即让郭巨挖到一釜金而阻止了埋儿行为,表达对埋儿这一反天理行为的否定。

第六,《行佣供母》与《弃官寻母》(江革与杨寿昌)。这两个故事重点在于说明孝就是要尽力和亲人生活在一起。和儿孙一起生活,是老年的最大的心愿。只有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亲人物质和精神需求,也才能够满足亲人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江革背着母亲逃难,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非常大的。江革为了使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尽最大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杨寿昌则是为了能把失散的母亲找回来,宁可弃官,同样显示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

第七,《百里负米》与《拾葚异器》(仲由与蔡顺)。这两个故事强调的是在饮食方面尽力对亲人照顾和无私精神。仲由不仅为母亲百米负米,自己常食藜藿,而且在自己发达之后还觉得,自己常食藜藿,为母亲百里负米的日子是很幸福的。蔡顺则是自己吃不成熟的桑葚,而让母亲吃成熟的桑葚。老年人的食欲食量都会有所下降,需要在饮食给予照顾。同时一日三餐,对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给予照顾,最能培养小孩关心他人的无私精神。

第八,《鹿乳奉亲》与《哭竹生笋》(郯子与孟宗)。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在亲人生病时,尽力满足他们在饮食方面的愿望和要求。郯子冒着生命危险,为父母取鹿乳。孟宗则抱竹哭泣感动了天。郭居敬为这两个故事所写的序言是亲人生病,思食鹿乳(笋汤),而不是把它当作药或药引子。这一方面反映了郭居敬在倡导孝的同时,对晚辈也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因为是亲人思食的食品,晚辈尽力去满足亲人的愿望和要求是孝,没有满足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反之,如果是药或药引子,晚辈不去尽力找到,就有见死不救的内心的自责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反映了郭居敬的医学观念,即认为家人充当不了医生,只能充当护士。其理由是,治病必须由懂得医理的职业医生来进行,而不能由不懂得医理的家人根据流传的土方或偏方来治病。说明郭居敬对医学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第九,《涌泉跃鲤》与《乳姑不怠》(姜诗妻与夫人)。这两个故事是媳妇对婆婆的孝顺,是超出回报养育之恩的孝顺。如果把孝仅限于回报养育之恩,不孝之人就会寻找父母的种种不是,作为推卸责任自己应当承担责任的理由。姜诗妻在被误认为怠慢了婆婆而被逐出家门之后仍然孝顺着婆婆。唐夫对婆婆的孝顺超出常人想象的程度。郭居敬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孝是天理,不仅是回报养育之恩。郭居敬敏锐地看到了把孝仅限于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局限性。

第十,《芦衣顺母》与《卧冰求鲤》(闵损与王祥)。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继子对继母的孝顺,体现着孝包含着宽容。闵损孝顺曾经虐待过自己继母,王祥孝顺不慈的继母。两个故事主人翁孝顺的都是不曾对自己有恩,而且是虐待过自己的继母,体现主人翁的宽容精神。

第十一,《啮齿痛心》与《尝粪忧心》(曾参与庾黔娄)。这两个故事的说明孝就是唯亲人的心里之忧而忧,唯亲人的身体之忧而忧。曾参因对母亲咬指头能有感应,而快速回家,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故事所要强调的是曾参和母亲的心灵是相通,非常默契,能够唯母亲之忧而忧。庾黔娄敢于去尝粪,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父亲身体之忧太甚。

第十二,《刻木事亲》与《闻雷泣墓》(丁兰与王裒)。这两个故事所强调的是孝包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通常是通过祭祀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不是用传统的祭祀方法而是用自己独创的方法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这两个故事反映出郭居敬认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方式是可以创新的。

综上所述,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全面反映了孝的内涵,即亲亲、仁民、爱物,也说明了孝是天理(天性),但重点是讲孝亲。朱熹认为,亲亲是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第三坎。用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来表达,孝敬父母是第一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第二步,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是第三步。我们今天提倡孝必须从孝敬亲人开始,但不能止步于此,而必须朝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方向不断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