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离退市常态化还有不小的距离


     5月22日,上交所作出*ST吉恩、*ST昆机终止上市的决定,几天后的28日,深交所作出了*ST烯碳终止上市的决定。短短一周时间内,沪深股市有三家上市公司退市,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市场上有人据此认为,上市公司退市已实现常态化了。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退市常态化,近年来常常被提起。如证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后,博元投资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终止上市,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终止上市,这两家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退市,也被市场解读为上市公司退市实现了常态化。然而,仅仅这两家上市公司,或者说今年三家上市公司退市,就能说明问题了吗?
 
    来自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深股市总共有109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因吸收合并退市的上市公司有36家,其他退市的上市公司或因违规违法,或因触及财务指标,但也不过70余家。相比于3000多家上市公司,退市率不到2%,与成熟市场的6%甚至是8%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从A股市场诞生以来年均退市数量来看,则不到3家。因此,无论从退市率还是从年均退市数量上考核,上市公司的退市都没有实现常态化。
 
    该退市却死不退市的上市公司大量存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的多次改革,但目前市场上的股市不死鸟、僵尸公司以及财务状况不良的上市公司并不少,这些该退市却不退市的上市公司,不仅占用了市场宝贵的资源,也频频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像这类上市公司不退市,同样难言退市常态化。
 
    此外,A股市场存在众多中饱私囊,严重违规违法并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也应该属于退市的对象。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或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干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勾当,像这样没有任何的社会责任,把中小投资者利益当儿戏的上市公司,亦应该属于退市的对象。笔者以为,这类上市公司不退市,退市常态化同样只能是一句空话。
 
    目前上市公司退市的一大硬伤即为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保障。像对于上市公司人为原因导致退市的,投资者往往欲诉无门。如果上市公司退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那么将会导致中小投资者利益被损害的“常态化”,这显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上,这也是上市公司退市,市场常常谈论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保障的原因。如果上市公司退市不能解决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那么上市公司的退市,其实也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一次伤害。 
 
    上市公司退市数量较少,退市率偏低,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退市门槛较高。这是导致退市率偏低的最主要的原因。从上市公司退市的案例看,触发退市的条款较为单一,主要为因财务指标退市。而且,上市公司在规避退市财务指标问题上,手段或方法并不少,反过来说明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其二是执行不到位。这主要是监管方面的问题。此前退市制度常常被称为“形同虚设”,与制度漏洞有关,更与执行不到位有关。
 
    因此,要实现退市常态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降低退市的门槛,让那些该退市的上市公司都退出市场,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的严格执行,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