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觉、自觉、神觉与体、魂、灵的呼应
喻建国
骨肉是物觉的宣示,传达的是体的存在;情感是自觉的宣示,传达的是魂的存在;良心是神觉的宣示,传达的是灵的存在。
对物体存在的感觉即物觉,骨肉是世上的物体,人们对骨肉的感觉自是物觉,这一物觉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人体的存在。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感觉即自觉,情感是个体态度在生理上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人们对情感的感觉自是自觉,这一自觉带给人们的信息是人的魂的存在。对宇宙能量的感觉即神觉,良心是被人间普遍认可同时也被自己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人们对良心的感觉自是神觉,这一神觉带给人们的信息是人的灵的存在。
对宇宙能量的感觉在人间会被各种宗教和其他信仰所拦截,从总的方面来看这些宗教或其他信仰都能够或多或少地遵行宇宙能量的大统。人们的良心偏向于真善美新,人的灵是偏向纯净的。
对自我存在的感觉是人间最为复杂的感觉,人的生理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点,在对自身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时会产生各种极其复杂的存在,而且方向也大相径庭,良莠不齐,善恶并生。
对物体存在的感觉倒是比较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的物觉基本一致。一件世间存在的物体人们对它的感觉基本一致。一座山,大家都认为是一座山;一条河,人们也都认为是一条河。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与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丑感等等。
个体对基本生理需求和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常常用情绪来表达,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上对欲望的态度体验。
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如果以爱情来举例,人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当人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跌宕,人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良心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我国《孟子·告子上》有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朱熹在集注中有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人们良心的提升也反映着人们灵的提升。人的神觉水平的提升也会带动人的良心的提升。
体、魂、灵,全是个体所拥有的,人们对这三项存在不可能缺其中的任何一项,物觉、自觉、神觉也全是人们都会拥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