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从概念策划到国家战略
1998年,第一个海南报到的中央下派厅局级干部迟福林受海南省省委的委托,做了一个以“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经过两年研究,他得出一个结论:旅游产业的开放,应是海南产业开放的突破口。在他看来,海南一路走过来积累下的最大经验就是“开放的程度就是发展的程度”。他希望“借鉴香港模式,放开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以产业开放带动海南的全面开放,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来”。思路形成、准备要向海南省决策层提出框架性建议的时候,迟福林和他的团队给这个美好的一揽子设想取了两个名字:一是“海南旅游经济特区”,二是“国际旅游岛”。到底要哪个名字好呢?一时还真是难以取舍。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就叫国际旅游岛吧,特点鲜明,叫着也顺口”。
2001年,迟福林所在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就开始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旅游岛的建议,但一直没有进展。2007年4月,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主持召开了关于申报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的汇报会,向国务院申请给予“两免”的支持政策。2009年初,温家宝参加博鉴论坛后视察海南并表示将国际旅游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实施。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提出者,迟福林一直在讲三句话。一是说它是一篇大文章,不要做小了;二是说它是一篇长文章,不能做短了;三是说它是一篇好文章,不要做砸了。 当时他就意识到,在国际旅游岛基础上做好了可以往前走,最终可能就是自由贸易区。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的新目标。(资料来源:李庆雷,王双全. 旅游创意策划:原理•方法•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