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论》照亮美国时,我们......?


        简单说几句:我省吃俭用已备足《智慧论》2023年版精简为72万字书稿的出版资金(另76万字稿尚需再研究定)。出版本书完全是为了与美国科技发展公平竞争。我无需升职、无需出名、无需挣钱补贴生活开支。所以,能否出版是看这个国家出版体制是否适应与他国竞争。即便不能出版,无妨,网站huzhip9.chinavalue.net也有未清除少数逻辑硬伤的2021年版不限流就不妨碍研究。

有人说,与美国科技竞争最怕内奸添乱。我认为最怕的是体制内的官僚主义被人按住“死穴”。在中下层官员队伍中,都知道启动官僚不作为的“按钮”是什么,你只需旁敲一句:“这本书涉科技前沿涉密课题”,便被立即摁下“暂停”按钮。没有人再去深究怎么办。《智慧论》原本应该是比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影响更大的书,只要美国科技战略不希望它过早在中国面世,就一定会有中国人不惜一切手段把作者连同本书、连同相关网站一起深埋起来。

为了出版界了解与美国公平竞争条件,这里把2023年版《写在前面的话》和本书前置《题记》0110段登出。 

胡志平  

智慧论

                        2001年~2023年)

写在前面的话 

这部哲学著作写了22年,近800000字。

人们常用老子《道德经》5000余字寓含深邃哲理、说尽宇宙真相、囊括自然法则、包揽人德天道的至简至短,贬斥那些超过《道德经》篇幅的宏论巨著。我不以为然。

我曾托人告诉复旦大学知名教授王德峰:可知老子《道德经》5000字之于后人2000年撩起多少注释、词解?多达5000余种不同版本、超过500000000字数的后人释义和解读。老子所处年代依靠直觉生发词汇以叙述天道、展示人德。不同版本的释义,究竟谁是权威?该听谁、信谁之版本?其衍生500000000字,何来至简?《智慧论》不到800000字,相比老子可谓低碳高效。

因为再过2000年,本书依旧流传,但后人为其注释不会超过30000字。书中每个字词都有不可另解的明确含义。更重要的是,这部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著作并非像教科书一样先定义而灌输,本书宗旨何在?它引导读者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磨练思维方法。即便是从来不懂辩证逻辑的人,把书读完之后也能炼成行家。

当一个人的发展前途被某种特殊原因全部堵塞之后,他便被迫走上了不求功名显赫,只求享受过程的真正的幸福之路。他与《智慧论》的恋爱过程长达20多年。如今,出版社要为这对沉醉于过程中的“恋人”举行出版婚礼,就忽然想起“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内心难免涌起依依不舍的阵阵酸楚。然,磨练思维方法的过程终究不应该独享。把这份幸福过程交给更多读者分享,那也是一种幸福!

 

                          2023212

 

     题记:01

    人脑自然天成的思维路径和教育速成的思维方法,有哪些区别?有几种模式?为什么意识的起源又是朴素逻辑的起源?为什么进化的“人脑简史”一定要全程经历意识起源七段论……?

    夲书研究进程中的电子稿曾2006年和2008年两度被盗出境我至今感到遗憾,书中因解释意识起源而创立的脑科学理论猜想,被人视为科技情报“奉献”给他国,这使美国放弃静态扫描的7000例脑图谱,基础研究转向动态精准立项先于中国至少10年。

    当《智慧论》照亮美国脑基础研究时,他们却只为争老大对中国关闭了可看到基础成就指引市场方向的全部灯塔。

    脑智能基础立项是浩瀚工程。以《智慧论》阐述意识起源为转折点,中国比美国新调整的基础立项晚了10年

——作者

题记:02

本书撰写于中国高等教育失守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的年代,完成于辩证唯物论悄然回归的年代历经20年撰写修订!

寄望本书像教科书一样为您直接提供知识点将令人失望。书中新知识点较集中处只在部分章节,全书旨在用怎样的逻辑方法去寻找真理和真相,它所详述或概述或指点的有对等对应关系的辩证组合大约一百余组。了解百余组辩证组合之后,相信本书读者也成发现新的辩证组合的行家了。

由此,可大致了解到本书与应试教育方法的冲突是:其功,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砥砺思维能力,使您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点,而且包括思维方法的增进和磨炼。有美国学者曾这样评价中国式教育说:很难理解中国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就是为了记住考卷上那些可能出现的考题答案。

    是的,素质教育必须包括智慧磨炼。

                                                    ——作者

                             题记:03

分析哲学适应了现代科技数字化浪潮,它在诸多领域以严谨科学态度推动了创新意识趋向概念精确,便于技术操作。但是,它给当代人留下的心灵创伤和思想弊端也是显著的。它反对哲学成为科学皇后,自己则登上了皇后宝座。它没有恰当地摆正自己位置,也不懂得哲学永不磨灭的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精神信仰和寄托的用途,二是作为思维工具的用途。

分析哲学否认第一用途,放弃对人的精神命运关注,同时把哲学有益于创新的基本思维平台拆除一半,只留下语言分析和数学验证。它承担不了它要“针对中国哲学体系来一次彻底洗礼”的天大责任。

                                                    ——作者

                            题记:04

我赞赏分析哲学推动语言符号趋向数字化精准的技术用途,但还必须严肃地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文明为什么要把文语区分为哲理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数字语言四大语系?其深刻原因究竟在哪里?四大语系共同支撑精神文明和创造发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作者

                            题记:05

人的思想和智慧有一种基本思维平台,它是由三个“对立统一”范畴组成的: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信息与响应。

    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均离不开在人脑基本思维平台上展开。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没有物质时空感、历史时空感和生命时空感,也没有形象思维能力,更没有后来的数理逻辑方法。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等同于其他动物,人的一切便只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感应性和纯粹物欲性。没有信息与响应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就会丧失科学联系,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不能成立。

                                    ——作者                           

                            题记:06

在我们这个正在走向公平公正的社会里,许多人因为机遇感和成就感获得了人生意义支撑点,他们或许暂时忘掉哲学和更高信仰,崇尚理性的唯实主义。然而,思想家和理论家永远不要忘记:拥有持久机遇感、幸运感和成就感的人毕竟是少数,芸芸众生中还有那么多人,当其在艰难挫折中既感到成事无期也感到幸运无望时,他们靠什么来支撑人生?

    人总要“信”点什么,只要他“信”,这信念即可成为一生中万事通辩的方法论。没有哲学的社会只能是少数成功人士的社会,摧毁正确的思想信仰,造就的是邪教温床,比经济崩溃更危险。

                                   ——作者

                            题记:07

辩证唯物论是科学方法论的一座高峰。在这座高峰的基座部分倾注了历代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成果。没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就没有马克思。爱因斯坦之所以崇拜哲学,因为他比许多人更早更深刻的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居然能解释一切”!是的。但哲学并非能解决一切,它尤其不能解决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问题。哲学的有限用途不幸成为新生代抛弃它的原因之一。然而,当社会在挫折中反思并醒悟到科技必须以人为本时,才发现哲学就是以人为本的源头。我们需要拥有最先进技术但不能容忍大脑失去了守护神!

                                  ——作者

                 题记:08

在宇宙宏观与微观领域,天体与天体之间、粒子与粒子之间是依靠有“中介”属性的介子传递力和力向的。

描述列宁“中介”思想的“信息与响应”哲学原理不仅涵盖时间的起源还涵盖生命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及其三者之间的互动演变关系。形式逻辑所指的终极发现是指“解析提纯”;辩证逻辑的方法则是“综合论证”。

所以,“信息与响应”这对范畴描述的是变化无穷的中间环节,它并无终极之象。人类哲学思想必须面对“三大起源“及其三者间的互动演变关系。辩证唯物论如此,历史唯物论也如此。历史唯物论所阐述的“社会形态演变”就是植根于时间、生命、意识起源而描述的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

                           题记:09

为什么现代人能够迎来信息化时代?是因为自然科学家慢慢学会了摆脱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物理运动状态,开始学会提炼和利用两个物体正反作用力发生之瞬间,已然客观存在的“信息与响应”一环,开始懂得把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倡导的“顺势而为”哲理转变为科学技术手段。他们正在尽一切可能化解牛顿力学时代的“大老粗”技术,即避免响应与反馈几乎同时发生的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粗活而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介质运动过程中的“信息与响应”这种中间环节单独提炼出来。此创举为新的介质链接和介质转换提供了人工智能参与的物质运动条件。于是,更先进的物质运动方式诞生了。

——作者

     题记:10

人们容易看到科学技术创新的直接效用,容易忽略的是科学理论创新对全社会创新前途的大格局改变。如果轻视理论创新对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的引领作用,仰望他国技术和跟随他国之后的末端创新之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