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里曾经很盛行过一本书:《认知盈余》。这本书企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在无名无利的情况下愿意向他人贡献自己的知识(在这本书里,这类信息被称为盈余)。最好的样本就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词条贡献者或编辑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名无利,但就是打造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辞典。
维基百科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不过也的确存在名利都不高的情况下人们生产信息。比如写博客这件事。写博客给身边的人看,有时候会得到一些赞誉,这种赞誉也是一种心理满足,得到的赞誉越多,越能激发写作者继续写作的热情。近来玩自媒体的人相当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到什么一万一天的广告费的,不过这总是一种隐隐约约的...
作者文章归档:魏武挥

传统营销死了吗?
一家很有名的经管类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传统营销已死”的文章,得到了一些呼应。李善友也写了一篇赞同的文章,并用小米手机热卖的例子来作证,阐述所谓“粉丝经济学”。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手机在微博上很活跃,小米手机的兴起,新的营销方式功不可没,但问题在于,这似乎并不能说明“传统营销已死”,因为小米手机初期的基本粉丝盘,其实是靠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方式来形成的:线下活动。
曾有圈内朋友和我说,小米手机非常热衷于开用户见面会,一年有60场之多。我把这条信息发到微博上求证,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可:他们自己就参加...
微信时代的媒体人和自媒体
中国的Web2.0进程大致是从2005年开始的。相对于早年门户时代主要以单向阅读为主的Web1.0而言,Web2.0服务又被称为UGC(用户贡献内容)。Web2.0发展到今天,核心的服务按时间排序有如下几种:博客、SNS(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以及微信。
博客在诞生之初就有强烈的个体色彩。相对于更早期的以内容帖子成排展示的BBS服务而言,它是以从日志到博客模板,再到各种彰显博主趣味的小插件等个人展示为内核的。博客兴起后,吸引了众多用户。最高峰时,中国的博客数量号称有1亿之巨,其开设者不乏从记者到编辑的媒体人士,因为写两笔对他们而言本就不是难事。
但博客的发展很快就...
投资微博,阿里意在维持封闭生态
11月中旬起有传闻称,阿里将战略投资新浪微博。处于风暴中心的两家公司选择了三缄其口,不承认,亦不否认。种种迹象显示,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已成定局,目前谈判已进入收官阶段,投资规模或将超越传言。对于马云来说,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把大淘宝上的洞补了,以保持大淘宝的封闭状态。很多年以前,淘宝把百度封杀了。如果不是百度被封杀,商家就不会太依赖淘宝。如果能在百度里多做一点SEO(搜索引擎优化),或者是给百度投一点关键字,商家的流量来路就不必太过依赖淘宝。商家对淘宝里的各种活动,或者是广告位的购买、淘宝内部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看得那么重。如果整个大淘宝的生态不再封闭,大淘宝体系的赚钱效...
一厢情愿的Facebook Home
近日,Facebook发布了一个…抱歉,我实在无法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它,姑且称之为“软件”好了:home。它不是一个操作系统(OS),也谈不上是ROM,说是一个APP吧又太小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我几年前自行杜撰的词:壳桌面——连线杂志称之为“外观系统”。
2011年11月的时候,就传出Facebook要与HTC合作,开发一款手机,代号为“buffy”(巴菲)。当时的消息声称,这个计划可能需要12-18个月才能最终有一个成品。从时间推算上,今天的Facebook ...
悼Google Reader
无社交,不媒体。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很多人的共识。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交网络对传播的推波助澜是显而易见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不借助社会化的推广传播速度不够快;2、如果对社会化不够热衷,媒体自己也很难在传播上保持原有的地位。
我个人的一个体验就是,我的博客,在前微博时代,大致发一篇新文章,当天获得几千个独立IP访问是没有问题的。到了微博时代后,我用一个插件把博客和微博关联起来,也就是一个标题、一小段摘要和一个超链接,当天的IP迅速降低到几百。我从来不做长微博[i],也很少就自己这条关联微博反复使用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基本上属于自生自灭状态。有时候这个插件还会出个故障,没有同步...
自媒体及其商业未来
自媒体,这是时下一个非常火的概念,大体上就是“一个人/小群人做一份媒体”的意思。不过,我对自媒体有两个限定条件:其一,需要有极强的个人风格特征,类似微博上一些营销大号,可能是一个人做的,也可能是一小群人做的,但由于没有太过明显的个人风格而基本属于转抄各种段子,是不能算作自媒体的。另外,有那么一些人凑在一起,公司化运作网络媒体,个人风格特征不强,也不能计入自媒体。其二,要经营,至少是主观上有经营的欲望。不少人喜欢没事写点博客,从无指望通过博客来获取什么物质利益,当然也不能算做自媒体。如果这个限定条件不加,所谓中国一亿博客五亿微博账号,中国自媒体的阵营,也未免太大...
内容客户端与信息孤岛
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公布了一张各种app的“用户忠诚度”,该图有两个维度,竖向的为使用频率(每周的打开次数),横向的为用户保有这个app的时间(超过90天的比率)。如下图:
(引用地址:http://blog.flurry.com/bid/90743/App-Engagement-The-Matrix-Reloaded)
在右上的第一象限中(即频率又高持有时间又长),只有两种app位列其中,其一为通讯应用,其二为新闻类应用。后者虽然没有前者使用频率那么高——每周只有五次,...
传统营销真的死了吗?
有一家很有名的经管类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传统营销已死”的文章,得到了一些呼应。李善友在本刊其专栏也写了一篇赞同的文章。并用小米手机热卖的例子来作证,阐述所谓“粉丝经济学”。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手机在微博上很活跃,小米手机的兴起新的营销方式功不可没,但问题在于,似乎并不能说明“传统营销已死”,因为小米手机初期的基本粉丝盘,其实是靠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方式来形成的:线下活动。
曾有圈内朋友和我说,小米手机非常热衷于开用户见面会,一年有开60场之多。我把这条信息发到微博上求证,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可:他...
如果微博出现在微信之后
请先把你心中升腾起来的“历史没有如果”这种念头放一下,这篇文章其实谈的是一个“需求”问题。假设两个微都有刚需,那么,究竟哪个刚需更刚一些?
微博解决了刚需问题:信息及装逼
微博主要解决的一个需求是信息获取方式。新浪以海量快速出道,到了微博时代改为“短平快”。信息变得更短更容易接受,依靠一键转发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虽然可以继续诟病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接受文化,但抛开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的是:快餐式信息接受——包括制造——在时下这个社会,属于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