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吉万

亨达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文/王吉万

 

    前些日子,由商务部牵头制作的“中国制造”的30秒广告在全球播出,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广告力图通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概念为中国制造重塑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与全球各个领域合作紧密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国家动用公共关系力量维护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作为制造业企业,这让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的同时,更应该鞭策我们去深刻的反观和思索。

    这几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从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到反对中国的国际收购等等。“中国制造”所遭遇的信誉危机...

Read more

我看企业家“无语”的背后


我看企业家“无语”的背后

文/王吉万


    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在微博上说,昨晚他遇一企业家问他,年底到了有那么多年会,要不要去参加,去了又讲什么。六七年前意气奋发讲天下事,四五年前小心翼翼讲国家事,二三年前有的没的讲企业事,今年,什么事都没得讲,也不知怎么讲。听了,心里好生难过。这就是当今的政策后果,居然能把最温和的企业家,也变成了愤青。

    读罢此言,我沉思良久。

    企业家也是普通人,自然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30年来中国这一代企业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Read more

盘硬“后中国制造”的根基


盘硬“后中国制造”的根基

文/王吉万

 

    亨达集团日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从而填补了我国皮鞋行业的一项重要空白,成为皮鞋行业第一家拥有国家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我在欣喜之余,回忆企业25年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

    中国是世界制鞋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我们皮鞋的年产量有90余亿双,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70%。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国际品牌皮鞋的价格比我们要高出5倍多。在OEM的国际制鞋产业利润链中,“中国制造”在最末端...

Read more

我看企业家的颤抖意识



看企业家的颤抖意识

文/王吉万


   “我感到有些颤抖,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的美妙……”10月5日,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时,美国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家里忙着洗熨衣服。根据诺贝尔奖的惯例,每年的获奖候选人名单在50年内都不对外公开,只在揭晓那一刻才宣布得主的名字,并通过电话通知这些获奖者。今年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得奖的刹那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狂喜不已”,产生来自生命深处的律动和响应。

 &nbs...

Read more

搬迁:从40公里到4公里


      10月22日是亨达集团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亨达总部从青岛市福州南路的龙头地段搬迁到青岛新东部的麦岛金街。这次搬迁不仅仅是公司地理位置的一次迁移,更是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意产业转型的里程碑事件,亨达的这次搬迁和转型引起了许多媒介的关注和报道,在此选取部分报道,与大家共同分享——

         搬迁:从40公里到4公里

         嬗变:从“桥头堡&rd...

Read more

企业变革用锯不用刀


企业变革用锯不用刀

文/王吉万

    如果说2008年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利用“变革”口号还算是一种“营销手段”的话,那么当下,再谈“变革”对企业家们来说可能都已是千滋百味。变革的过程,各家企业是各显其能,我不想谈论过多,但是无论何种变革,要想成功,企业家都不能让它成为一个人大棒独舞的战场,企业变革要善用锯不用刀。

    锯和刀都是伐木工的两个重要的工具,从外观上来说,刀比锯薄,看起来更锋利一些,但是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想伐倒大树,用的是锯而不用刀。原因很简单,面对粗壮的树干,薄薄的刀片砍下去,不仅不能很快的砍倒大树,反而被树...

Read more

鞋业真正的紧迫感在哪里?


鞋业真正的紧迫感在哪里?

文/王吉万

    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是举世公认的领导力和变革管理权威,他赢得我的尊重是因为其三十多年来对商业真相的持续深究和对领导力的不断探索。科特教授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关于如何在组织中建立紧迫感,我觉得在目前金融危机下重述并建立这种紧迫感非常有价值。

    那么鞋业的这种紧迫感表现在哪里?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一是如何营建一个绿色生态的产业链。这个绿色是环保,从原料到成品,到最后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我们需要真正的行动。有人问我,你的制造到销...

Read more

好汉,不断打倒自己


好汉,不断打倒自己

文/王吉万


    世界变化的太快了,中国变化的更快。而我们要成长性的活在当今的世界,不断的否定自己,应该成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

    回眸我们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走完了许多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党和人民勇于面向未来,不断地进行历史的自我否定。

    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许多昔日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已发展壮大为大型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然而许多老板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当年创业初期的传统“经验思维”模式水平上,这在当今是很危...

Read more

复杂=生存 简单=长存


复杂=生存  简单=长存

文/王吉万

    关于“不安全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不安全感的问题在于,如果你太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成长,因为你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动弹不得;另一种是,如果你完全没有不安全感,也不会成长,因为你会自大得无法发现自己的失败。因此,自古至今,讲究平衡,讲究天道、人道。

    目前经济危机下,“太没安全感”已“充斥”市场,惊弓之鸟者有之,心灰意冷者有之,亡命天涯赌博求生者有之。譬如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美国次贷”的环环相扣的复杂程度,恐怕连众多业内专业人士也不能自圆其说。

  ...

Read more

我在寻找企业的“定海针”


我在寻找企业的“定海针”

文/王吉万

    在这个变化比电话还快的时代,有什么“定海针”,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头脑不晕。在临近“天命之年”,我经常思考的是亨达“建百年企业,树世纪品牌”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海啸,再一次凸现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的企业家我们有责任成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百年企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百年基业长青,其中蕴藏着企业与时俱进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