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国涌

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

赤都娱乐中的个人生活


赤都娱乐中的个人生活

傅国涌

 

 

    1934年,苏联还在斯大林鼎盛的时代,世界上或许还没有人想象过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半个多世纪后就会崩解。在人类未曾见识过的新制度之下,那里的人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许多人对此怀着好奇心。踏上那块土地,亲眼看一看,对以研究历史为业的蒋廷黻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今天重读他当年从苏联寄回来,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系列随笔,苏联的方方面面都吸引着他的眼睛,让他感到新鲜。尽管他走马观花,看到的大致上只是表象,作为历史,仍然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之处。其中有一篇《赤都的娱乐》,是他对莫

斯科娱乐生活的观...

Read more

拆迁维权,给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诉状


行政上诉状

 

 

     【傅国涌按:2010年6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我们起诉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违法设立事业单位“……百井坊综合改造工程指挥部”进行商业拆迁一案,2个月后宣判,我们败诉,我们对此不服,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我们深知,结局已经注定,但是除了奋起维权,先将法律框架内的维权道路走完,我们别无选择。有权势者可以违法,因为他们心中根本无法律,他们心中只有强权,而我们,手无寸铁、无权无势的公民却视法律为宝贵,通向公平正义的道路,需要法律的保障,今天我们在法庭上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中国永无法治可...

Read more

重建批评之道


 重建批评之道

傅国涌

 

(为《南风窗》“批评的权利”专题而写)

 

    批评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不断改变自身境遇的一种努力。批评就是承认人的有限性,承认体制的不完善和社会的不完美,呈现了人性当中自我省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趋向。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前现代社会,君权神授,一切都是权力确定的,一切都由一个权威说了算,容不得任何不同的声音,当然也就没有正常批评的存身之地,有之,也是魏征式的内部谏诤,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独立批评。在中国,公共性的批评是伴随着近代媒体的诞生和发展而逐渐普及的,它一方面承接古老的文人清议传统,...

Read more

人的现代化:卢作孚的北碚建设


人的现代化:卢作孚的北碚建设

傅国涌

 

    卢作孚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肯动脑子,能下死工夫,在他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比他年长40岁的张謇的影子,但他和拥有状元功名的张謇不同,没有学历,自学出身,完全是一介布衣,他要做事业的难度因此也更大。何况他创业是在1925年,没有赶上最有利的时机,等到十多年后,民生公司有了起色,成为长江上不可忽略的航运力量时,又遇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可以说他生不逢时。但是他硬生生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在波诡云谲的大时代里闯出了一片天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对他表示敬意。最让后人惊讶的是他在重庆北碚从事...

Read more

汪精卫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青年汪精卫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傅国涌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辛亥前夜、人心思变的中国,才华、热血集于一身的青年汪精卫这些诗句不仅打动了爱慕他的华侨少女陈璧君,也打动了许多的中国人。当他决定北上刺杀摄政王时,就有赴死的心理准备,一旦刺杀行动失败,被捕下狱,他自然不抱生还的幻想。当年侦破此案的清廷官员金祥瑞回忆说他被捕之后“醉饱酣睡,形若无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他竟未判死刑,并且在一年半之后就重获自由,成了民国的元勋,这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当...

Read more

转载:肖雪慧《民主的后援力量》


转载:民主的后援力量

——纪念德雷福斯事件100周年

 

肖雪慧

 

德雷福斯事件100周年之际,正值我国面临建立民主与法治的迫切任务。回顾这一在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的事件,从中可以得到深刻而丰富的启示。

事件发生在法兰西第三共和时期,起于1894年一桩挟裹着军国主义情感和种族偏见的冤案。陆军上尉德雷福斯受诬向德国人出卖军事机密,被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终身监禁。良知被民族主义情绪和排犹情绪遮蔽的公众支持定罪,排犹集团更借机宣称:德雷福斯象征着法籍犹太人对国家的不忠。随着真正的罪犯暴露出来,本来就疑点重重的德雷福斯案件的冤案性质已确凿无疑,但军方无意纠错。著名...

Read more

做一个公民


这是老虎庙制作的《努力走向公民社会》系列视频之一: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71703804.html

 

 

做一个公民

傅国涌

       【按:这是很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虽然做一个公民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梦想,但是有梦想的人生总比没有梦想的人生要好,尽管这个梦想很奢侈,我还是要脚踏实地,得寸进寸,日复一日地为之努力。】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做一个公民的简单愿望无时无刻不...

Read more

日记中的“三一八”惨案


日记中的“三一八”惨案 

傅国涌

 

     1926年3月18日,周作人的日记很简略,“晴,下午往燕大,因请愿不上课,府卫开枪死伤甚多。”史学家顾颉刚的日记则要详细得多:“今午国民大会到执政府请愿拒绝八国通牒(炮击大沽日轮事),卫队开机关枪,伤者百余人,死者四十余人。在国民军之下而卫队敢尔,谓非执政府与国民军默契而然否!年来,国民颇有依赖冯玉祥之意,得此教训,宜也。”如果说顾颉刚只是对当时驻扎北京的冯玉祥系国民军私下表示质疑和不满,3月20日周作人在《京报副刊》发表的《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就把同样的意思公开表达出来了,他说:“...

Read more

“向往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普遍人性”


“向往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普遍人性”

——为许良英先生90岁而写

 

傅国涌

 

    195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头条显著位置刊出“本报讯”,题为《许良英的灵魂浸透了右派思想》,上面还有一行眉题:“公然反对党对右派分子的反击”。8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一篇“新华社讯”《许良英李德齐是党的叛徒》。那一年,许良英先生37岁。

    很多年以后,许良英先生回望和反思反右运动时,几次提到1957年的自己仍是崇拜、迷信毛泽东,更没有对极权体制本身产生怀疑,他质疑的只是党怎么可以出尔反尔,既号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