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国涌

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

重温甘地的名言


      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印度圣雄甘地的这一段话,极为震撼,也带给我极大的安慰——

      纯洁的人们的自愿牺牲,是对傲慢的暴政的最强有力的回答,而这种傲慢的暴政是上帝和人类所不容的。

     

        回想当年的印度大陆,甘地以一己的良心负起全印度的苦难,毕生致力于争取印度的自由,六入牢狱,十五次绝食,四次遇刺,最后死在暗杀的枪口下,无...

Read more

揭开卢作孚自杀之谜


揭开卢作孚自杀之谜

傅国涌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服安眠药自杀。虽然当时重庆的党报、新华社的《内部参考》都曾报道过他自杀的消息,但是长期以来围绕他的自杀还是笼罩着一层迷雾,尤其对于他的死因一直没有清晰的线索,当时“三反”运动还刚刚揭开帷幕,民生公司开了一次动员会,矛头指向了他,但他尚没有遭到似乎足以致命的攻击。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试图揭开这个谜底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足够的勇气,这是不可想象的。赵晓铃不断地寻访当事人,不断地查阅原始档案,跨越十二个年头,她终于搞清楚民生公司一步步通向毁...

Read more

邵飘萍:幸还是不幸?


邵飘萍:幸还是不幸?

傅国涌

 

    在邵飘萍殉难80年后,一部砖头般的大书《乱世飘萍》悄然问世,大概是对这位生于乱世、死于乱世的一代报人最好的纪念。80年的时光不算短,几代人的时间过去了,人们仍记得邵飘萍惨遭杀戮的那个日子,记得他从容赴死的一幕,当然更忘不了他在报业史上四射的光华,同时代的报人胡政之在他遇难第五天曾写下一篇《哀飘萍》,对这位文采斐然、才气焕发、具有采访天才的新闻同业之死充满悲伤,认为这是民国以来新闻界空前的惨事。那一年,邵飘萍只有四十岁,正处在新闻事业的巅峰状态,他手创的《京报》巍然屹立,已是北方舆论的重镇,受到知识分子、青年...

Read more

追求知识的自由


陈寅恪:追求知识的自由

 

傅国涌

 

    陈寅恪生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不仅是社会、政治的转型,更是文化上的转型,他目睹、身历时代的大变,从陈家深深卷入其中的维新运动到倾覆王朝的辛亥革命,从他不无异议的“五四”新文化浪潮到抗日战争,到1949年的天翻地覆,直到“文革”,他没有因为令人目眩的时代剧变而眼花缭乱,他早已打定主意、立定脚跟,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做一个学人,他在意的是追求知识的自由,追求学术的独立,王国维之死让他痛心不已,他写下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至高评语,实际上是自我勉励,无论外在的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他...

Read more

这个时代的合法与非法


这个时代的合法与非法

傅国涌

 

198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一份《关于处理非法刊物非法组织和有关问题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其中说:

“现在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有一种现实的危险,就是近期以来,全国一些地方非法刊物积极活动,扩大发行范围,并且纷纷要求注册登记,非法组织也重新抬头,都企图争取合法地位。所谓非法刊物和非法组织,就是指违反宪法和法律,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宗旨的刊物和组织。这些刊物在一些青年中散发、订阅,有一定的市场,其头头许多也就是非法组织的头头。……他们正在引诱、欺骗、蛊惑、煽动少数政治上幼稚的、没有经验的青年,以达到其险恶的政治目的。他们无...

Read more

潘光旦:自由先于主义


 潘光旦:自由先于主义

 

傅国涌

    十几年前,我曾在一家旧书店淘到1948年出版的“观察丛书”之一的《政学罪言》,这是潘光旦(1899——1967)的一本文章结集,纸张已经发黄,很脆,有时候甚至不忍心去翻,怕纸屑掉下,后来又陆续买了几种潘光旦文集、选集,现在他的全集也出版了。1926年,潘光旦从美国学成归国后,长期在光华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执教,培养了几代学生。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著作等身,留下了《冯小青:一件影恋的研究》、《中国之家庭问题》、《优生概论》、《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

Read more

公民教科书和公民教育


      公民教科书和公民教育

——在祝贺袁伟时先生80岁生日时的发言之一

傅国涌

 

    我手头只有二十五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公民教科书(包括修身、新修身教科书),同时我也看过《教育杂志》1909年到1948年发表的有关公民教育的文章,我发现从晚清到民国,公民教育这条线是非常清晰的。在那个时代,公民教育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已经进入到了小学生的层面,意味着在我们这个国家,公民教育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常态。二十五种教科书从修身到新修身,到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出现的第一种以“公民”命名的教科书《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