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有关辛亥革命的几个隐性的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辛亥革命仍然存在一些未解的问题,不是为人忽视,就是过去的解释过于简单和概念化。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趁此之机,提出问题,也许是一个机会。

  首先,人们都承认,辛亥革命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革命的破坏性不大(这一点,让好些研究者感到似乎很不过瘾)。一个经常被人列举的例子,就是作为江苏巡抚所在地的苏州,为了以示革命必须有破坏,革命了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命人用大竹竿挑掉了衙门屋檐的几片瓦。程德全是接近立宪派的开明官僚,他的革命没有破坏,可以理解。其实,就是在革命党人主导的一些地方,比如广东和福建,破坏和杀戮也不太多...

Read more

社会阶层固化已经成为严酷社会现实


  说起贫富差距拉大,很多人都很恐慌。据说,国际学界有个标准,差距过大,超过某个指数,社会就呈现出危险状态。但是,这个地球上,有哪个国家没有贫富差距呢?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如此。只有少数社会福利极好的北欧国家,贫富的差距不算大。其他的发达国家,穷人和富人的财富拥有量,差距同样惊人。尽管中国的富人财富增长很快,但大家都承认,我们的富人跟美国的富人,还是没法比。既然如此,那么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跟纽约接头的流浪汉比起来,差距一点也不会比中国的富豪与山区穷人的差距小。但是,在美国,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担忧,却远没有中国那么大。同样,近在咫尺的香港,半山别墅区的富人,跟重庆森林里只有一张床的穷...

Read more

制度的内盗


  明清时节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俗称“贵、富、贫、武、威、贱”字相配。其中,户部由于是管财政的,油水最大。清中期以前,地方权力很小,即使督抚大员,办事花钱,一文也须到户部报销。给报不给报,报多报少,户部的权力很大,但是,各部正经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对业务不熟,即使有心作弊,力有不逮。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胥吏。所以,户部的胥吏,在六部胥吏中最为神气。据说,乾隆年间,号称是乾隆私生子的福安康,在皇帝面前得宠的一塌糊涂,到了报销的时候,也得贿赂户部的胥吏,不贿赂,就是不给你办事。

  不过,部员也好,胥吏也罢,想要弄钱,都是从账上想办法。各地的银两真...

Read more

在官场,能挺也得有本钱


  都传说,曾国藩着有《挺经》一书,书分十二章,讲的是为官之道。坊间还真的出了《挺经》,据说还挺好卖的。反正这些年曾国藩就是为官的楷模,凡是讲官场怎么混的人,翻来覆去都讲他。凡是带曾国藩字样的书,都好卖,其实,官场中人,真正能看懂《曾正文公家书》的,都没有几人,坊间的演绎的白话本,基本上都不靠谱,大抵是书商攒出来的,包括挺经。所谓挺经的名目,不过是李鸿章晚年顺嘴一说,其实并无此书。

  当然,作为晚清的名臣,干了大事,救下来大清的大功臣,曾国藩也的确有“挺”的功夫。在湘军大营,每天天一亮就起身,跟幕僚一起吃饭,尽管有些很有用,也很有资历的幕僚,如李鸿章老大的...

Read more

假辫子和官话


  清朝最后十年,清国留学生去日本的最多,因为一来成本低,手续简便,连签证都不要,买张船票就去了,船票又不贵。二来,中国人认为,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日本人学西方学得最好,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需要把这经验学过来,就万事大吉,省事省力。去日本留学,变服饰没有问题,日本的和服,多少有些唐人的余韵,让穿惯了满人“胡服”的汉人留学生,还感到有些亲切。学日本学生,穿日本校服,或者学日本官员穿西装,也都没有问题。因为,清朝的体制,对人们穿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有这个空子,可以让留学生们钻。但是对于脑袋后面的辫子,就不一样了。对于汉人来说,那是归顺的象征,对于满人,则是国族的标志。...

Read more

当年的西医之困


  近代基督教四下传教,西医是最好的敲门砖,只有在中国例外,因为中国自己有医生。而且中国的医生,还是不是下九流,而是正当职业,好些儒者,也深通医术,读圣贤之书,做朝廷的命官,顺便给人抓方看病,也是常有的事。当然,只读了汤头歌就敢给人看病的庸医,也从来都有。不管怎么说,古代的中国,不缺医生。所以,当年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士们,进入中国,选择的是做西儒,以读书人的身份进来,用儒学的语言,借西方的科技用品,比如三菱镜,来打动中国的士大夫。不用说,这种的做法,一时间很是奏效。

  不过,到了清代,由于罗马教廷的顽固态度,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使得这种“西儒”传教法风光不...

Read more

刺马案的人工迷雾


  张文祥刺马,是清末四大案之一,也是四案中最为扑朔迷离的一桩疑案。张文祥就是张文祥,一个干过捻军,也干过太平军的刺客。而所刺杀的马,是当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在校场阅操完毕,在返回衙署途中,为埋伏在路旁的张文祥所刺杀。此案震动朝野,朝廷调动了曾国藩在内多名大员审讯勘察,折腾了半年,才算结案。然而,朝野不服,文人笔记,言人人殊,民间则编出了京剧,弹词,评话,文明戏来演绎,越说,离结案的结论越远。死后被朝廷立了专祠祭奠的马新贻,在民间的口碑,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卑劣的白鼻子小丑,忘恩负义,贪生怕死,还因好色而谋害结拜兄弟,霸占了结拜兄弟的妻子。

...

Read more

孝的矫情和孝的迷信


  讲究孝,是个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反哺,产生的效果是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孝这名目,不会老老实实跟人们在底层待着,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未免有些啰唆。啰唆到更像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儒家主张的守孝三年,虽然具体算下来是两年零几个月,也够长的了。父母驾鹤西游,做儿子的结庐在坟边,披麻戴孝,不能饮酒吃肉,禁绝性欲,也不能生产挣钱,苦苦熬上两年多。有几个人能实行呢?在孔子那个时代,这是说给贵族听的,一般平民没有份,想操练也不行,要饿死的。孔子之后,儒家伦理变成了国家道德,奉行三年之孝,成为官员士大夫的义...

Read more

机遇和拼爹


  所谓的机遇,就是机会被你遇到了。有的时候,机遇有点像不可知的命运,能碰到什么,你根本无从知晓。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上说的那样,一盒巧克力,谁知道能碰上什么颜色的。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你在折腾的时候,什么事,什么天气,什么时间碰上什么人,那个你需要的人,是什么脾气,那天他(或者她)又赶巧碰上了什么,心情好与坏,谁能知道呢?一点看起来小的不能再小的意外,也许就会改变了很多事情,让原来预想的事情,变得面目皆非。很多时候,机遇似乎已经来了,但一个小小的变故,它就又溜走了。

  人在世界上打拼奋斗,都希望碰到机会,抓住机会。但机会来了,抓不住的情况,所在多有。都说,机...

Read more

选择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为选择而付出的成本。比如消费,你有一万元,可以选择买一个笔记本电话,也可以选择做一次长距离的旅行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一旦选择了一种,其他的选择就被排除了。那么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也一并消失。消失的这部分,就是机会成本,简而言之,就是你做选择所付出的代价。消费如此,投资更是如此。就消费而言,如果你的钱特别多,那你就可以几样选择同时做出,无需担心钱不够用。但是,投资者即使资金充裕,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大可能面面顾得到。世界上再有本事的资本家,也没有把所有行业都做遍了的。对于多数成功者而言,基本上还是某个或者几个方面的行家。

  人的一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