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战俘营


  早就知道一次大战后期,中国有过关押德奥战俘的战俘营,关押的条件,在整个一战期间,堪称一流。但是,看了李学通和古为明编的图文并茂的《中国德奥战俘营》,方才知道,这样的战俘营,在当年的中国,居然有7所。北京3所,南京1所,吉林1所,黑龙江两所,总共关押了1060名德奥战俘。这些战俘,有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中国使馆的卫队,有的则来自两国在中国的军舰上的水兵,还有一些两国在中国的闲杂军事人员。最大宗的,居然来自俄国,来自俄国西伯利亚的战俘营,有的是零星逃到中国的,也有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参与红白两军最终被进行干涉的日军俘虏,转到中国的。所以,在黑龙江的两个战俘营,关押的人数最多,也最杂,一...

Read more

马屁的尺度


  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天启、史称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在他二十几岁的生涯中,有两个特征特别明显,一是一辈子心理上都断不了奶,因此对奶妈客氏极其依恋,无论礼法如何规定,客氏始终不能走。第二就是喜欢玩,别的都无所谓,只要能玩,玩的精巧,玩出花样,天塌了,都没有关系。这样的一个人做皇帝,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做皇帝这种天大的事,有时选择面相当的窄,可以说没的选择,赶上谁,就是谁,哪怕他是个傻子,疯子,天下人也得忍。朱由校的爹,明光宗朱常洛命薄,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而他的长子就是朱由校,当然,按皇朝继承的规矩,朱由校是当然的继承人。

  既然朱由校做了皇帝,由于他...

Read more

高级的马屁有分工


  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是个牛人,活了将近90岁,在位60年,说好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祖父康熙,但退为太上皇之后,依然把持朝政,实际等于做了63年的皇帝,在年头上,做成了清朝第一帝,地下的康熙若有知,只能徒呼负负,谁叫这个孙子活的长呢。

  乾隆的自我感觉,是十全老人,其实,他是想做十全圣人,说是十全神人也不错。反正他是文武全才,什么都会,什么都行。打仗,有十全武功,天下无敌。弄文,则有御制诗一屋子,还亲自解经,于历史也多有见解。打仗原本是满人的看家本事,汉人士大夫想争,也没辙。但阐释儒家经典,吟诗作赋,本是孔门弟子的本分,此时也被公然攘夺。所以,至于修齐治平什么的,就免谈了。乾隆皇...

Read more

班房:刑罚的另付面孔


  在我的小时候,人们还习惯把进监狱说成是蹲班房。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班房,已经早就不存在了。班房其实不是监狱,仅仅是古代衙役们休息的地方。在四川,把班房称为卡房。后来这个地方,被用来临时关押那些知县老爷或者书吏和衙役们需要关押的人,被关押者,就被称为蹲班房。

  蹲班房人,其实都是没罪之人,最常见的,是欠钱粮不交,或者欠租不交的。拖欠钱粮不交,还算是公事,把当事人押起来,在那个时代,还算有道理,但拖欠租米,本是私事,豪绅在县太爷那里有面子,一张片子把人送来,也照样关押。除此以外,来衙门打官司,婚户田土这样的“细事”,现在所谓的婚姻和经济纠纷,当事人不服判决,...

Read more

闲衙门的闲话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衙门,有个演变的过程,按道理制度的转换,是新的淘汰旧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比如秦汉之制,三公九卿,后来三公逐渐废了,变成三省六部,但作为九卿遗迹的各个监、寺却依旧存在。直到清朝,还保留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和太子詹事府,基本上都无事可做。清朝不预立太子,太子詹事府根本没有意义,但也保留,说是要留着一些四、五品的官职,作为翰林升迁之用。

  按道理说,六部都是有事可干的,明清由于没有宰相,六部的权力比前朝还要大些。但是,自打1860年,朝廷被洋人逼着设置了一个总理衙门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洋人只是要清廷设一个外交部,因为他们不愿意按清朝的规矩,跟...

Read more

制度性流民


  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每次社会大动荡的先兆,都是出现了大批脱离土地的流民。而避免流民成批的出现,安置流民,也成为使社会转危为安的一种必要措施。当今之世,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二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流民。他们很多人在城里长大,对农村生活,已经相当陌生。即使跟爷爷奶奶留守在乡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懂怎么干农活。这样的农民工二代,城市不是他们的家,农村又回不去,回去也生存不了。他们对农活的陌生,一点不亚于城里的孩子。他们跟他们的父辈完全不一样,父辈进城,仅仅是为了挣钱,挣够了钱,回家盖房娶媳妇,为此,城市对他们再歧视,受的苦再多,他们都可以忍受。但是,农民工二代是回不到农村的一代人,他们...

Read more

教案的赔偿


  自打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允许西方的教会大规模进入中国,严格地说,应该是重返中国,中西之间,有关传教的纠纷就没有断过。1864年,随着被视为洋教产物的太平天国的失败,这样的纠纷,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样的纠纷,当时被称为“教案”,大的教案,往往伴随着房屋的焚毁和人命的损失。有的教案,往往会牵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弄不好就刀兵相见。

  体现在教案上的冲突,当然有文化意义上的。理念的差异和习俗的冲突,落实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体现为权力和权益的争夺,没准就会酿成事端。但更多的,往往是两种群体的纷争,信教和不信教人,两下互相看不上,利益纷争。加上清政府不乐意西...

Read more

有关皇帝外衣和内衣的分类学


  最早知道吴稼祥这个人,是在1980年代,那时候,他是海里的文胆,偏不安分,提出新权威主义,吹皱一池春水。我经常在台下,看他在台上高谈阔论,辩得意气风发,令我仰视不及。真正认识他的时候,此公已经变成一个企业家了,手里有若干厂子。只是,这个企业家最喜欢做的事,却是舞文弄墨,报端和网上,经常能看到他畅快淋漓的文字,嬉笑怒骂,让某些人随时受不了。

  案头上放着的这本精装的本本,不是吴稼祥平时在报上发的文字,而是他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多年前就听说他在写这东西,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真的下来了,吓人一跳。在封底上,他自己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当然,作为朋友,...

Read more

面子的变迁


  中国人好面子,这是西方人近代最大的发现。好些晚清民国来华的洋鬼子,在想要写点什么描绘中国人的时候,十有八九都会提到这点。言外之意,他们这些西方人,就不那么好面子,好什么呢?实际的好处。鲁迅先生在说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一个晚清的掌故,洋人来争利益,争来争去,利益争到了,但出门的时候,中国人却让他们走偏门,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丢人的事,可是老外却欢天喜地地去了,毫不觉察。于是,中国人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其实,那时的中国人,还算朴实。如果好面子等于好虚荣的话,至少,他们还在乎虚荣,这虚荣里,多少还有道德感。谈判的时候争不过洋人,因为洋人背后实力太强,然后用事关面子的...

Read more

中国人的路不好走


  中国人很早就会修路,修很长的路,这点本事,跟筑墙一样高强。作为一个从内陆发展起来的民族,发明了车,就得有路。秦始皇统一中国,修驰道四通八达,他老人家自己也坐了安车,经常在路上面走。安车的样子,从兵马俑的出土坑里可以看到,没有减震设备,所以,当年的路的质量不会太差,否则,上千里路走下来,皇帝的屁股颠也颠散了。但是,这样的路,一直没有太大的长进,到了清代,道路依然有,驿站也正常运转,传递军情,四百里加急,拼命地赶,也是常有的事,但路的质量却不敢恭维了。据时人记载,当时的路,都是土路,车走多了,路上就会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沟,车在上面走,坐在车上,就像乘船遇到了大风浪,起伏不定。小时候在乡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