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邓一同

神童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现在,知道早期教育、“零岁教育”的青年父母并不算少,但真正实践成功的人却很罕见,所以“神童”依然还是世间的奇物。这就仿佛知道比尔·盖茨是如何发家的人很多但能模仿成功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一样。
    一样吗?这两件事物看似相似,但本质上并不相同。如果你企图去步盖茨的后尘照猫画虎也成为世界首富是不可能的,因为使他成功的一大部分因素并非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自身能力所能够决定的。主观能力加客观条件,缺一不可。他的环境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谁也&ldqu...

Read more

孩子在童年能够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技能


十九世纪的约翰·斯图瓦特·穆勒在他《自传》的第一章中,记述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文章的开头写道:“我从父亲那里接受了非同寻常的教育。一般情况下,孩子的童年常常是在无为中白白度过的,然而从我童年所受的教育来看,孩子在童年能够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技能。”

类似上述的例子举不胜举,重新研读这些例子,发人深省的地方还很多很多。尽管他们中某些人可能因为当时失之于片面的“天才”教育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早期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在某些方面聪明绝顶的盖世豪杰。

Read more

许多杰出人物的成长过程惊人的相似


    许多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其成长过程惊人的相似。例如,十七世纪,法国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布雷斯·帕斯卡(Pascal),他发现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并写下了《暝想法》一书。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在失去妻子以后,他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儿子的教育上,甚至不惜辞去公职。十九世纪著名的大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和他的哥哥詹姆斯·汤姆森,他们的父亲是一位苦学的农夫。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据说,诗人歌德也得到过父母的特殊教导。在当军人的父亲和聪明的母亲的教育下,歌德八岁就能够读写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

Read more

“神童”都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经过特定的教育而必然形成的“天才”


“神童”经常集中在某些家庭,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是“遗传基因”的使然吧。其实,综观这些“神童”的家族及其历史,我们很难发现类似的“神童”现象在他们的亲属或是祖辈、后代们身上重现,这显然不符合“遗传规律”。所有这些“神童”的产生并没有符合遗传学分布的特征,但却显示出另一种惊人的共性——他们都有一位深明儿童早期教育精髓的伟大父亲或母亲;他们都接受了特殊的早期教育;他们都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经过特定的教育而必然形成的“天...

Read more

“天才”是被培养出来的


 

    卡尔·威特的故事可以说是早期教育的雏形,也可以说是成功创造人的典型案例之一。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闭目塞听地争辩说天才都是天生的,可遇而不可求,而全然不顾众多的“神童”都是早期特殊教育的成果这一铁的事实。其实,古今中外无数案例都证明:
    天生的天才是不存在的,“天才”是被培养出来的。
    1914年,距老威特写作他的传世经典《卡尔·威特的教育》整整100年后,威廉·詹姆斯&m...

Read more

卡尔·威特的教育


 

    有关小卡尔·威特的事迹现在好象已经成了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著述中言必提之的,就好象讲述辛亥革命就不能不介绍孙中山一样。关于这位著名“神童”的故事,以及其后二十世纪初期几位“哈佛小天才”们的掌故,还有更加著名的帕斯卡、歌德等大师们幼年时所受教育的经典传奇。
    老威特尽管只是一位乡村牧师,但极具创见性。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赞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在他还没有孩子时,就提出必须从婴幼儿期就开始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与智力的曙光同时开始。他坚信:&...

Read more

第一部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专著


 

卡尔·威特是一对同名的父子,生活在200年前的德国哈雷近郊的洛赫村。老威特是该村的牧师,而小威特则是后来欧洲著名的天才学者。1814年,小威特14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超级神童”了,他爸爸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方法写成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这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专著,老威特因此成为早期教育的先驱和鼻祖。人们总是热衷于津津乐道“神童”们惊人的天赋,但却极少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只需获得适当的教育也可以成为“神童”。所以,该书面市后,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

Read more

父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吗?


 

父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吗?
对父母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为儿童提供充满生机、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但应始终把握“适度”和“均衡”的原则,不要有过高的勉强。如果学习太容易,就会变得乏味;如果太难了,又会令人苦恼。物极必反,如果给予儿童的任务超过他的能力太多,必然使他产生挫折感,久之会使意志消沉,陷入“失败者”情结而不能自拔,就会形成失败—消沉—再失败—更消沉的恶性循环;如果给予儿童的任务适合他们的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欢乐,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使...

Read more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智商如何受环境的影响呢?
大量的统计数字倾向于这样的结果: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孩子智商往往较高。这并不是嫌贫爱富的偏见,也不是为势利眼提供理论根据。实际情况是,较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有比较好的受教育条件。智商测验得分高,意味着一定的受教育成分。有机会获得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更有可能实现他们学习的潜能——这正是IQ测试所测量的东西。
对智商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
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智商提高20%是有可能的。而且,通过更有效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这一成果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越早开始培养婴儿的智力,效果越好。从0岁到2...

Read more

智商测试不是“万能”的


 

智商测试不是“万能”的。首先,它的测试内容狭窄,仅偏重于语言、逻辑与数学能力方面,只是人类智能范畴的一小部分,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涉及甚少,不能全面衡量人的智力水平。其次,测验的结果很多时候取决于受试者过去的学习机会,如语言的使用、在家中可供学习和玩的东西等。没有合适的机会,智力的某些方面永远得不到发展和表现。
那么,智商是否遗传呢?
对这一问题,目前尚无绝对的定论。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用大量的儿童做实验品,把他们分成许多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结论。根据不同的研究统计方法——最常用的是双生子研究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