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融试验区获批和温总理对银行业赚钱容易的批评,无不透露出中国决心对垄断部门的核心金融再次进行大改革。
作者文章归档:刘煜辉

接受平衡的减速
观察过去一年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的印象是感觉中国的宏观决策者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平衡的减速,开始越来越拒绝不平衡的增长。
新一轮内生增长不应依赖货币放松
上周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欠佳,成为中国经济放缓的最新证据。中国今年已主动调降经济增速,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明显提升。市场一直在揣测,政府能容忍的经济下行底线到底在哪里?政策的钟摆会否再次向增长倾斜?过去一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取向其实在悄然发生改变。经济中产生的内生收敛越来越变得可信。
十年流动性的拐点
过去十年人民币资产繁荣期的内外条件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长达十年的外汇占款强劲增长的过程似乎已经终结。
财政收敛还是在发生
财政收敛还是在发生
中国是大政府经济
财政的概念宽泛,不仅仅局限于表内的财政收支上,
政府有万余家实体公司(包括融资平台,审计署调查是6700家,银监口数据是万余家)融资在做基建,政府还有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这些如果编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的话,实际上都在政府的表外,都可以列支政府的或有负债,
更宽泛些,还有政府所控制的资源(税收优惠、补贴、土地、环保标准、矿权等等)所引致的私人投资,这些活动都与政府走得很近,行为上很多已经偏离了工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比如很多地方用补贴和土地引致大企业建产能,企业的目标就异化成为营收最大化,这是与地方政府谈判...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
中国过去惯用的“宽财政、紧货币”宏观调控模式或将逐步转变为“收敛财政、灵活货币” 的政策组合。财政从扩张收敛至中性,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空间将被打开,自然地逐步释放资金供给和需求,经济将可能被成功导向软着陆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有很多视角,但核心是政府经济活动。甚至能以此明显区分不同时期政府的中国经济特征。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去概括过去八年的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财政的扩张。
从财政构建中国经济的逻辑
可能会有人会有疑问,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那么快,怎么可能是扩张的财政呢?增税是紧缩型财政呀。但中国...
财政收敛是中国经济转型逻辑起点
尽管有信息传出,明年财政预算会制定一个比今年略低的赤字规模(8000亿元),但关键还是看执行。比如今年原定预算9000亿元赤字,但最后执行下来或会是3000亿-4000亿元财政盈余。日前财政部召开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工作视频会议,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在安排的支出中,后两月约支出2.2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最后将按照制定的预算支出(10万亿元)执行下来,而不是按照预算赤字(9000亿元)来执行。
根据刚公布的数据,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14万亿元,预计12月份财政支出规模也就在1.1万亿元左右。如此今年将实现3700亿元的盈余,而不是赤字。一般来讲,按照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的规...
全球货币使用价值看中国 全球价值看美国
全球金融市场早树立起一个理念“全球的使用价值看中国,全球的价值看美国”。所以,大宗商品和资源型国家的货币 (澳元、加元)灵敏地跟随中国的PMI波动,而作为信用货币的对立物黄金却一直紧盯美国经济。
去年4月欧债危机爆发初期,随着欧元走软,美元也曾一度走强,但黄金的牛市并未被撼动。这是因为资金的流向并未发生逆转,美联储量宽放出的钱虽然流向欧洲受到阻隔,但依然稳定地流向新兴国家,所以全球流动性依旧维持宽松。现在显然大不一样,黄金、股票、商品出现“三杀”,而美元独强。如果美元出现持续回流,全球流动性将开始萎缩,直至美国以外的经济体陷入...
美国新的再平衡路径的逻辑
全球的使用价值看中国,全球的价值看美国
全球金融市场早树立起一个理念“全球的使用价值看中国,全球的价值看美国”。所以大宗和资源型国家的货币(澳元、加元)灵敏地跟随中国的PMI波动,而作为信用货币的对立物--黄金却一直紧盯美国经济。
去年4月欧债危机爆发初期,随着欧元走软,美元也曾一度走强,但黄金的牛市并未撼动。这是因为资金的流向并未发生逆转,美联储量宽放出的钱虽然流向欧洲的去向受到阻隔,但依然稳定地流向新兴国家。所以全球流动性依旧维持宽松。
但现在这个阶段显然是大不一样,黄金、股票、商品出现三杀,而美元独强。
如果美元出...
财政收敛释放结构调整空间
政策微调正在逐步确认。在资金面并不紧张的背景下,央行仍净投放上千亿流动性,显示出货币政策局部松绑迹象。加之年末财政存款的投放规模,笔者推测年内资金面或将逐渐呈现适度偏宽。但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松不松绑货币,关键在于放出的信贷资源不要又被政府经济活动和房地产吸收。从目前的迹象分析,下一步政府再实施措施刺激投资反弹的可能性很小。
短期政府基建项目的确获得了一部分资金,但主要是为了还清供应商的应收款。根据有关调查数据,目前铁路工程建设仅三成正常施工,处于停工、半停工和进展缓慢的占70%。铁道部也大幅调整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划,每年建成里程数已从8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