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连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曾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银行评级评优办公室主任、《新金融》期刊主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流程银行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流动性问题再反思


  2013年社会融资需求与货币信贷供给之间存在明显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这其中还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即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通过信托和委托贷款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融资,推高了利率水平,更加重了上述供求失衡的状况。这是2013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基础性原因。

  在近期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存款增速放缓,且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条件下,存款市场竞争明显增强,这导致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我国存款利率呈上升趋势,而这与流动性偏紧的市场态势也形成了一定的非收敛蛛网效应。这一效应在2013年对流动性紧张带来了明显影响。

  利率市场化最好是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推进。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利率上升的幅度...

Read more

财富景气指数回落,楼市出现观望情绪


  12月5日交通银行在上海发布第二十期《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报告调研时间为2013年11月8日-2013年11月18日,共1,939个样本。11月的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比上期下滑4个百分点,为127点,回落至今年平均水平。财富景气指数高点回落,主要是受到了经济景气指数和收入增长两个一级指数下滑的影响。其中,收入增长指数本期下滑7个百分点,为138点;经济景气指数下滑4个百分点,为127点;投资意愿指数与上期持平,为117点。从区域来看,除西部地区财富景气指数继续上升外,其他各地区的财富景气指数都不同程度回落。

   一、小康家庭对未来经济环境仍持审慎态度

  本次调...

Read more

为何中国经济趋缓时金融反而扩张?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第二辑

 

当下宏观经济运行有很多讨论,其中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弱,而金融在四季度的扩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看,现在讨论非常多。

 

一、现象背后的本质:三大结构问题凸显

 

对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两者之间的背离现象,如何去解释,我个人感觉要下一个确定的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金融是宏观调控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往往在经济增速推高过热的时候,金融就要收缩;在收缩的时候,往往出现这样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金融很紧。反过来另外一个现象也经常出现,当经济增速持续...

Read more

怎样看待我国M2与GDP之比高企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万亿元;M2与GDP之比达到1.88,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M2与GDP之比的全球平均值为1.26,而中国当年的比值为1.80,排名第十。

  近年来,我国M2与GDP之比高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对其成因的分析包括货币化进程、储蓄率较高,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以及外汇占款作为货币投放体制等等。

  倾向性的观点认为这种状况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很大且持久的通胀压力。在笔...

Read more

新型城镇化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3%。但与此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质量亟待提高。在外需持续低迷,新的内需尚未培育成型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新时期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这对于当前大力培育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建设必将伴随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并相应产生诸多相关需求,从而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规模呈从小到大、城市...

Read more

抓住利率市场化改革契机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12年6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间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宣布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下限扩大,存款基准利率开始允许上浮,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攻坚阶段。

  2012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起航的一年。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下称《规划》),清晰勾勒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为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

Read more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政策选择


  过去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创造了增长奇迹。而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行,市场也开始出现各种声音。各方讨论焦点集中于:中国经济这一阶段的放缓是在酝酿下一个高增长周期,还是高增长历史的终结?我国能否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要延续“中国奇迹”,未来的动力又在哪里?本文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分析与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分解与协同机制

  1979-2011的32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9%;也恰恰在2010年,我国以人均总收入4260美元跻身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对此亮丽的高增长成绩,我们首先以动态视角来...

Read more

逆向调控稳增长 政策微调促平衡


  从2011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逐步走缓,GDP逐季同比维持小幅下行的态势。2012年一季度GDP已降至8.1%,预计二季度可能进一步降至7.8%(我们预计三、四季度可能逐步企稳回升)。社会各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分歧,在此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本轮经济下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存在逐步放缓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前期各项改革措施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正在逐步减弱。尤其是2002年入世以来,我国与外部经济往来不断加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提高;但随着入世效应的逐步减弱,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出口对经济增长...

Read more

离岸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催生离岸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人民币已经成为边境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中国与周边蒙古、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人民币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特别是在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等大湄公河次区域,人民币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和储藏货币。二是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业务量明显增加。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在上海等五个城市开展试点以来,经过不到3年的实践,人民币跨境业务获得快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2.08万亿元,...

Read more

货币政策适时微调“稳增长、控物价”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很大。从物价形势看,尽管CPI涨幅逐步回落,但未来快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中长期通胀压力依然不小。从经济增长看,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将继续回落,但“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会议还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