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伟华

《汽车驾驶与维修》执行主编朱伟华

汽车金融的前世今生


    

上个月就听国内银行的高管到汽车行业的论坛上吹牛说自己如何懂中国的汽车金融,但问题是目前中国的大量中小汽车经销商不仅没法用银行的钱,连自己品牌金融公司的钱也不大敢用。不用前者是因为对方门槛太高,又是抵押又是担保,小公司哪来的这么多资产来抵押,为此,主意只能打到车辆合格证上,这样的恶果就是类似前段时间众义达这类公司的资本运作难题。为什么有些公司连厂商低息的品牌金融的钱也不用呢?因为如果你用来了厂商金融公司的钱,你就得接受对方的透明监督,这导致经销商的销售操作空间大大降低,所以,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都是去用监管较少的担保公司或者私募的钱。但这...

Read more

市场经济下汽车工人更应率先要求涨工资


     前段时间我在博客里因为谈论汽车产业薪酬的问题引来的很多网友的关注,当然骂街的多,理性建议的少,对此我颇为理解,在目前的收入差距下,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得下来。这两天有媒体对广东佛山的本田零部件工厂工人要求加薪,带头的工人被辞退,这个新闻在今天读起来不令人震惊但足以引发人们去思考。

     今天各大网站的头版都在强调美国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结果得来不易,但问题是就在我们“请求”美国承认我们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传统市场经济的国家...

Read more

中国汽车服务人才短板乍现


    这两天总是出差,虽然旅途中的时间很多,但都浪费在焦躁的机场、火车站候机、候车之中。采访中的点滴感受偶尔会出现在我的微博中,但正如很多朋友已经能够感受到的那样,微博只是一个发布资讯、散步小道消息的好途径,真正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那不是微博能够做得到的,当然,如果微博能够聚集到足够的牛人进行足够彻底的讨论,那将彻底颠覆博客的单向沟通,但眼下来看,微博还只是少数牛人自说自话的地方,所以,我还是坚持在这里每日更新,说说中国汽车的故事。

    今天我要说的故事有关中国汽车人才短板,前两天李潮老师以广汽集团在深圳的经销...

Read more

2600点以下的汽车市场会如何


    如果你收集各汽车官方网站的头版资讯,你会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股市的阴晴与车市有很强的相关性,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类似通用汽车和通用电器这样的公司会被成为周期性公司,因为它们两家公司的业绩与经济周期呈现很强的相关性,你可能会说几乎所有行业都会与经济周期呈现相关性,但问题是类似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会对GDP等增长和萎缩更敏感,当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长迅猛的时候,通用汽车会放大这种增长,反之,通用汽车的销量会像坐过山车一般迅速滑入谷底。这种高度相关性使得投资者认识到,类似汽车产业并不是一个稳健的投资对象,它赚钱和赔钱的概率都很大。中国...

Read more

苹果+宝马=未来汽车?


    

    这是我即将在杂志里写的一篇文章,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我算不得原创,苹果和宝马合作更是旧闻了,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借着最近有很多朋友在大谈电动车如何了得有感而发。

    想想看,一辆未来的理想汽车拥有苹果的触摸屏,拥有宝马或者其他高档车的驾驶感受。车主能够运用3G技术随时为它装备各种程序,同时遍布车身各处的摄像头能够随时记录下车内、车外的各种视频、图片,然后还能随时通过围脖上传到网络上。甚至作为按摩座椅的升级功能,车主可以通过合适的程序...

Read more

设计才是汽车品牌竞争力


    这两天各门户网站讨论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比较多,我之前已经写过不少文章说新能源车的补贴问题。无论是补贴给厂商还是补贴给私人购车者,补贴公平性的问题都不大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一个汽车普及率仅仅10%的国家要拿出成千上万的税收补贴少数人的奢侈性购车需求,这和给富人盖经济适用房其实逻辑是一样的。但以环保的名义,认为这个政策肯定会出台,只不过它未必能引导厂商真正转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倒是用政府补贴去谋求传统能源市场份额的扩大是当务之急。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源越“新”,整车厂商距离倒闭就越近。想想看,一辆除了车身外壳...

Read more

名为Nano的汽车和名为iPad的文胸


    我对时尚总是缺乏敏感,比如周围的朋友开始用iPhone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个东西过大过复杂,撞在口袋里并不方便。但最近出现的iPad不同,它是继微软的平板电脑之后我看到的最接近我梦想的一款电子设备。想想看,我喜欢的书可以装在其中随时翻页,我喜欢的SGU可以直接抱在手里看,如果可能,我还可以拿它学习画漫画……,最关键的原因是,它并不昂贵,网店报出的4000余元的价格相比iPhone来说很有诱惑力。但我还是决定再等一等,没准很快会有更有趣的升级版,正如买车那样,喜欢第一个开上马路的都得以更高的折价损失为代价。

&nb...

Read more

厂商:版主惹不起


    昨天讲了第一个“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故事,今天讲第二个,这个是关于时下比较热门的汽车网站讨论版的版主。故事是这样的,某汽车类网站的下属版块的一个版主购入了一辆二手高端车,这车的车龄超过6年,但在做版主期间,他发现坛子里有网友买了该品牌的新车会出现机油消耗高的问题,而他的那辆车虽然不是同车型,但也让他感觉有机油消耗高的问题。据此,他认为该品牌应该召回!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该版主组织QQ群征集群众力量,然后在论坛中不断发表未经...

Read more

汽车厂商也会维权难?


    315,虽然不少媒体名人都在赶场为消费者张目,我没机会赶场,只能趁着吃午饭的空档听听乙方的315故事。我昨听到的两个“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故事是这样的,今天先讲第一个故事。

     故事一的主角是一个归国留学人员,由于在归国后的某段时期享受购置税优惠,因此他就在免税期结束前选择购买某品牌车型,但他购车时恰好某车型紧缺,该留学人员颇有背景,最终让厂商千里调货满足他提前提车的需要,但等到厂商把车调来了,该车主又迟迟不去提车。等到他去提车的时候就出问题了—&mdash...

Read more

豪华车主是315的冤大头?


    今天315,又是消费者声讨商家日,媒体也会拿出保健品、轿车、美容品甚至商品房的消费案例说事,但说到底,这些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严格按照93年《消法》字面的意思,这些都不是保护对象。但现在我们也别抠字眼了,从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来看,消费升级是很显著的,比如以2002年的时候,大家能买辆车就不错,现在连做杂志的都明白,如果你杂志里都是老百姓买得起的车,那你就OUT了,不仅读者不看,广告客户也不买你的帐,所以,你还得忽悠读者、忽悠有钱人去当冤大头。

       所谓有钱人当冤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