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有汽车用品改装展,车主通常不让进,我混进去发现都是生意人。从各生产商的报价来看,汽车配件和改装这个行业真的不太好干,比如马上会有不少车主要换雨刮了。在展会上我看到有小厂做无骨雨刮,批发售价仅8元。虽然我也到北京的汽配市场买到过15元左右的杂牌普通雨刮,但这样一个无骨雨刮的售价还是吓我一跳,貌似这种高端产品也正在平民化,下回再去汽配市场,我建议你直接问有无15元的无骨雨刮——你如果打算也8元钱买,那你得一次买1000个——这么多估计你开15年车也用不完。
&n...
作者文章归档:朱伟华
这两天北京有汽车用品改装展,车主通常不让进,我混进去发现都是生意人。从各生产商的报价来看,汽车配件和改装这个行业真的不太好干,比如马上会有不少车主要换雨刮了。在展会上我看到有小厂做无骨雨刮,批发售价仅8元。虽然我也到北京的汽配市场买到过15元左右的杂牌普通雨刮,但这样一个无骨雨刮的售价还是吓我一跳,貌似这种高端产品也正在平民化,下回再去汽配市场,我建议你直接问有无15元的无骨雨刮——你如果打算也8元钱买,那你得一次买1000个——这么多估计你开15年车也用不完。
&n...
植树节的准确说法是义务植树节,每个人都有义务植树,但这个义务并没有强制性。对于城市的有车族而言,想植树也并不容易,其一公司不会放假让你去植树,其二,你想找到合适植树的地方并不容易。
去年至今,国内关于向汽车使用者收缴碳税的呼声就没断过,从车主负担的角度来说,虽然我知道会挨骂,但我仍然要说:车主的负担并不算高,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买车。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缴税这并不容易做到,虽然每个车主都在污染环境,但你如果继续提高油价中的税收比例,但这不仅会导致...
昨天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为18.26亿亩,距离政府设定的18亿亩红线已经很近了,按照常理,这会导致房价不稳定。按照此前经济学家的评论,如果农耕用地固守18亿亩,房价就还得飞涨。从现在来看,作为替代,政府正试图将更多的农村升级为城市,这样农村的宅基地就能够变成城市建筑用地。从我家乡的情况来看,这确实有利于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导致房价高涨的问题。但核心的问题是,这些拥有宅基地的农民是否能从这一轮造房运动中获益。
实际上,即使把农村的宅基地变成城市用地,依然存在土地资源不均的问题。在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情况下,北京...
我本来不想再探讨召回这件事儿,尤其是在内资企业开始谋求汽车强国梦的时候。但今天手机报说某品牌因为车身生锈而在北美召回大约10年前生产的车,考虑到这个事情有人又会上纲上线,我就暂时来个预测——我认为该品牌只要小智慧就能把这件坏事变好事,不信我们等着瞧。
一般车主可能都知道,一辆车过了质保期很多人就不会再回到经销商那里进行车辆的维修保养了,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在英国,大约80%的车主都会在质保期之后离开经销商,在美国,通用汽车一度只有20%的保有用户是在授权经销商那里进行维修保养的,中国的...
这两天研究低碳的话题,无意中搜索到一篇文章是拿福特嘉年华与公交车比环保,作者的比较方法是嘉年华按照4个乘客计算,公交按照平均乘客数量计算,然后分别用各自的百公里油耗除以乘客数量。这样计算之后,公交车和嘉年华的人均油耗大致相同,考虑到公交车并不是总能保持满载,从这个角度似乎公交车并不省油。
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你怎么看私家车的乘客数量。按照常理,私家车乘坐4人的概率并不大,相反,公交车出现满载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比较碳排放,或者燃油经济性,除非我们能拿到足够大量的满载率数据,否则当然应该是私家车用2人或者1人,而公交车用...
最近不少网络媒体开始给厂商召回翻案,比如南方的《新快报》就有记者撰文质疑——为何内资品牌召回少?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有二。
其一,对少数有年头的内资品牌而言,建厂初期还没有建立其配件追溯和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存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车辆零部件跟踪体系的情况下,即使内资品牌发现问题想召回,它也没办法知道到底哪些“坏”零件装在了哪些车上,这笔糊涂账导致早期的内资品牌车型根本没法召回,或者如果召回就意味着所有车型都得一辆一辆回厂检查,这种召回成本根本就不是一个企业能够承受的,结果就是不召...
前面我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不同类的车友会,总得结论是:基于互联网媒体或者论坛的车友会在服务方面目前都有短板,现阶段互联网本身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们在整合车友服务资源方面尚难形成规模,难以建立服务标准使得这类车友会的品牌化特征很模糊。这样一些痼疾使得单纯基于互联网媒体的车友会暂时还没有前景。那么作为服务的提供商或者供应商,类似汽车道路援助公司、汽车连锁维修企业、专业的车友会管理公司甚至是保险公司是否就应为具备了服务的天然优势就能成为未来车友会的主流呢?
我认为这也未必,按照优劣势分析来看,这些专业...
错峰上下班会延长拥堵时间么?
文/朱伟华
要不是同事提醒我,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意识到刚刚实行的错峰上下班正在网络上遭受“延长拥堵时间”的质疑。按照我的个人体验,周一本身就是拥堵日,按照惯例,我的同事这两天多数都来得比较晚,但一位家住南四环的同事在早晨10点赶到办公室之后出人意料地抱怨说——错峰反而更堵了!
&...
车展开战在即,汽车圈也在热议汽车新能源。其实说到底,大家都在讨论到底中国能在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赛跑上当兔子还是当乌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看看最近德国的几个汽车制造商老总们的苦恼吧。
先看看这句话——“为开发新型汽车动力,我们需要积极的框架条件,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基础设施。”
这句话如果换成是中国内资厂商两会代表,我觉得也很合适。但说这话的是奔驰公司总裁蔡澈。他以欧洲汽车制造商(ACEA)协会主席的身份呼吁欧盟和德国政府加大对电动汽车研发的支持力度。在此次两会上建议中国政府建立蔡...
文./朱伟华
每年车展都有记者关注何时中国能成为汽车强国的问题,这个传统在今年找到了多个预测人。比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成为汽车强国,中国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相比之下,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提议明确汽车产业强国的量化指标更有价值,如果按照他的估计,10年就可大功告成。其实乐观如左延安的10年论,中性观点如李书福的一代人论,对汽车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本国汽车产业强弱,而是车主所享受的产品、服务性价比在全球处于何种水平。如果我们的汽车强国梦是以牺牲国内费者权益为代价的,那这个汽车强国名号不要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