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侯会

科研教育工作者

曹府奢华盖皇家——新书《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出版



《红楼梦》描写的贾府贵族生活,在奢华程度上大概已超越皇家!——这个结论,是从雍正皇帝的一则批示中看出的。雍正在大臣噶尔泰的奏折上批示说:“诸凡奢侈风俗,皆从织造、盐商而起!”他的批评对象,正是曹雪芹的家族。曹家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六十年,曹寅还兼任巡盐御史长达十年之久,正符合“织造、盐商”的身份。
曹家替皇上织造丝织品,搜罗采买各种奢侈品及文物古董,还连带转呈外国贡品,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雍正的口气看,曹家物质享受的奢华应已超越厉行节俭的雍正皇帝本人。因此,谁想见识清代顶尖的贵族生活,那么就来读读《红楼梦》吧,贾家的生活起居,反映的正是曹家的贵族生活真相。——我的这本...

Read more

上来就“拍砖”:国人情感缺乏层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住在东城区的一个四合院里。有一天来了位 “不速之客”,客气地请求在院子各处参观一下。我陪他从前院看到后院,他指着“月亮门”用很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小时候常常在这里玩。聊起来,原来他是这所四合院的旧主人,49年随家人去台湾时,还是个孩子。

 

     我打量着来客,大约四十岁左右,黑头发,黄皮肤,跟我周围的人没什么两样。穿著也很朴素,白衬衫规规矩矩掖在蓝灰色的长裤中,甚至显得有点土气。可是他的表情淡定而从容,语气温和而真诚,和我周围的人似乎又很不一样。

 

&nb...

Read more

跟我“蹲班”到小学(1):恶补经济学常识


    两个月前写了一篇博文《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介绍上世纪初一套女子高小国文课本,蒙新浪编辑厚爱,推荐到首页,一时反响热烈,点击超十万次,转载收藏已逾三百人次。文章还被纸质媒体《世界新闻报》配图转发(2010.5.28.20版),从中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不少网友希望能更多了解这套课本的内容,然而全套课本6240篇课文,很难一下子搬到网上来。即便搬上来,一大堆“堆”在那儿,也不见得人人都消化得了。我想如能分成几次、按专题介绍部分课文,似乎更符合网络阅读的特点。

我这次选了七篇课文,...

Read more

不可不知:什么样的父母可能成为“祸害”?


   (按语:我的前一篇博文《“父母皆祸害”的论点三千年前就有》蒙新浪推荐到博客首页,十分感谢。有网友善意提醒我,“父母皆祸害”的口号自有其含义,其中涉及个别父母虐待子女的案例。我由此有两句“憋了十年”的话要说。)

有个90后的小伙子叫王闯,他若喜欢上网,一定也是“父母皆祸害”的铁杆拥趸。因为十年前,他曾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八岁的他遭到母亲毒打,被送进医院,诊断为肾衰竭,几乎送掉性命。——此事就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北京郊区。狠心的母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三年,缓刑四年。

我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解读王闯现象》。那时网络还没有现在这样普...

Read more

晾晾我的几本书


昔日暑热难捱时,阔人们争相到庐山去避暑。其实今天的城市里空调早已普及,家里、办公室无处不是“美庐”,又何须离家远涉?

呆在有空调的屋子里,闲来无事,忽然想到,何不把自己写过的几本书拿出来检阅一番?可是找来找去,只拣出可怜的六七本。翻看之下,早年伏案疾书、后来对屏击键的那些日日夜夜,又浮现于眼前……

“敝帚自珍”的,其实还是最早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一套 “文学五千年”,共三本,即:《中华文学五千年》(1992)、《世界文学五千年》(1993)和《中华文学五千年(近现代部分)》(1996)。三本书加起来将近一百万字。前两本写作时还没学会使用电脑,七十五万字,三易其稿,都是伏案...

Read more

“父母皆祸害”的论点三千年前就有


最近有个年轻人的网络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闹得纷纷扬扬,听说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刚开始听说此事,大不以为然;老伴还因此忿忿数日。可是想想,孩子轻视、反感父母的事,自古有之,见于三千年前的文献记录。

《尚书》作为“五经”之一,是最古老的儒家经典。书中记录着虞、夏、商、周数代君主的文告以及君臣谈话录等。内中有一篇《无逸》,据说是周公与周成王的谈话记录。周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姬旦)辅佐执政。周公对侄儿虔心培养、谆谆教诲,于是便有了这篇《无逸》。内容无非是以历代君王的兴衰为例,把忧患兴邦、逸豫亡国的道理讲给侄儿听。文章开头的一段很有意思,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哇呀!君子...

Read more

太后“老佛爷”竟杀不了一个小小门卫!


前些时看到一则新闻:一村民用镇长的杯子喝了口水,竟惹得镇长“龙颜大怒”,让派出所将其拘留七日!——私人水杯自然不愿成为公用,由此引发的争执,本也是小事一桩。然而这位镇长大人竟然动用公权以泄私愤,实在霸道得很!让我想不通的是,我们的公检法难道不是独立执法吗?一个镇长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权力,能越俎代庖、干预司法、把人民警察呼来喝去?

由此我想到清代的一件史实。据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正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出宫办事。按清宫规定,太监出入皇宫只能走旁门,午门护军(皇宫正门的门卫)照章阻拦。太监不服,与护军争吵,动起手来,吃了亏。太监回去来个“恶...

Read more

北京西长安街有一只“如来佛大手”


    去年年初,韩国尚志大学师生二十几人来华做学术交流,想了解一下中国神话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文学院让我去参加座谈。其实我对神话并无专门研究,只写过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中国神话故事精选》,收在人教社及大百科联手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里。

不过对于神话,向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女娲、后羿、西王母是神话人物,后世传说中的孙悟空、姜子牙等,也可算神话人物,因此讨论起来也就比较宽泛。

我在座谈中举了几个神话影响现代的例子,如中国的探月计划命名为“嫦娥探月工程”,卫星也以“嫦娥一号”来命名。再如奥运会开幕式李宁点燃火炬,创意即来自“夸父逐...

Read more

从孔夫子检讨中国人的诚信观


 

年初春晚有个小品,讽刺了手机的一个特殊功用:替朋友圆谎。朋友的妻子打来电话,查问丈夫行踪,被询问者随口替那位丈夫圆谎,说得自然老练。当然这是“善意的谎言”,有可能平息一场感情危机、挽救一个破碎的家庭,因此在笑声中被人接受了。

经验告诉我们,春晚的节目不可随意安排:有一年费翔在春晚高唱“一把火”,结果那年大兴安岭真的着了大火,烧得全国人民心焦。今年小品的关键词是“说谎”,结果刚刚半年多一点,就出了一连串的“说谎”事件:先是教授论文抄袭,接着又是精英文凭造假……

其实这两件事的警示意义远比事件本身大得多:一个民族如果连最“较真”、最“呆气”的知识精英都在靠撒谎推销自...

Read more

选入课本中的《红楼梦》岂可“缺斤短两”?


     电视剧《新红楼》正在荧屏热播,随之而来的是媒体热评——可惜我无权插嘴,因为《新红楼》我一集没看。

我对名著改编影视压根儿不感兴趣,总是顽固地认为:作为语言艺术,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林妹妹,这个形象一旦被固化为某位演员的形象,哪怕她美若天仙,也仍不可能跟每位读者心目中那个朦胧而独有的形象相契合,因此很难被大家接受。

撇开电视剧,还是来谈谈《红楼梦》作品本身,谈谈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吧。——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的节选文字从未缺席过。从较早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到近年的《诉肺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