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侯会

科研教育工作者

明代科举经费有2/3吃进了肚子里


 

明万历年间,皇家从民间选了三百名宫女,全部经费只用了不到三十两银子,堪称奇闻!此事见于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有披露。

      不过明代官场并不总是那么俭省、低调,仍据《宛署杂记》记载,在北京举行的科举“乡试”,一次就要花掉近四千两银子(3856.1935两)。按一两银折合人民币240元计算,约合92.5万元。——考虑到那时整体经济规模较小,政府税收也有限,这个数字已十分惊人!

乡试是选拔举人的考试,三年一科,考场设在各省会及南、北两京。时间固定在考试当年的农历八月,分三场: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

Read more

我支持丁启阵教授的三点理由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教授提议将朱自清散文《背影》从高中教材中删除,在网络和媒体上引来骂声一片。

说实话,我也不同意丁先生的意见。我认为《背影》是中学课本中难得的好文章,就目前丁先生提供的理由,还不足以让我接受他的看法。——但我很反感网络的谩骂风气,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哪怕带点情绪也能接受),而是恶毒攻击、肆口谩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站在丁先生这一边:

首先,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以真实身份正大光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表明他对自己的话是负责任的。

其次,他是在讲道理。无论他提出的依据能否有力地支撑他的观点,但他的...

Read more

猜猜看:明代一场皇家“选秀”花多少钱?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介绍明代志书《宛署杂记》,称作者沈榜是中国官员搞“政务公开”的先驱。其实此书还有经济史上的价值,学者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晚明物价资料,就是老百姓读一读,也可借此了解一点古人的物质生活,与今天对照,颇有趣味。

举个例子:宛平、大兴两县负责为太庙提供“荐新”果蔬,每月的品种都不一样,价格也都有详细记录。如农历正月,宛平的供应是“荠菜四斤,价一两二钱;生菜二斤,价五钱;韭菜二斤,价五钱。”共合“银贰两贰钱”。按一两银合240元人民币计算,总价为530元左右。虽然总价不多,菜蔬的单价却颇为惊人:荠菜合每斤72元,生菜每斤60元,韭菜也是60元——按现代人的想法,如此高昂的单...

Read more

400年前北京“西城”的“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财政透明”是今天的政改新课题,几乎每年两会都要引发热议,但“千呼万唤总不出”,似乎成了“老大难”。——其实这样一个课题,在400年前的晚明时期,已被一位京城官员轻松解决。

万历十八年(1590),有个湖南长沙人沈榜到顺天府宛平县做知县。他是个有心人,在任期间留心政务,利用宛平县署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编纂了一本《宛署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该县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尤其是第十四、十五两卷,题为“经费”上、下,把宛平县一年的例行财政支出不厌其详地罗列出来,是一篇极为透明的政府财政“流水账”。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时的宛平县,并非...

Read more

“锁在抽屉里的父爱”


    孩子打电话来问候“父亲节快乐”,我才知道西俗6月的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此前看到湘牛先生、震亚先生的博文,已知今年的父亲节是620

震亚兄的博文题目是《父爱,我们读懂了吗?》,开篇就说:“母爱,无疑是天下最真的爱。而父爱呢,同样是一本很厚的大书,需要我们一字一句地细读。”接下来又连举鲁迅、朱自清、叶圣陶、傅聪以及法国文豪大仲马对父爱的阐释和评论,令我对父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动。

我在震亚兄的博客中留言说:“写得真好!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每当我有进步时,他嘴上不说,可是我能察觉到他的欣喜。我在中、小学所得的每一张奖状,都被他收藏在家里...

Read more

俺也曾“路见不平一声吼”


(关于“鲁提辖”的话题,这是最后一篇,观点尽在此四篇博文中。今后如有讨论,恕不奉陪)

写了几篇博文,阐述一个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小观点,不想传之网络,竟如“捅了马蜂窝”,反对声一片。原因或许有二:一是有些网民认为我的博文是针对当前屡屡发生血案的情势给政府出的“馊主意”。殊不知这本来是个旧话题,在各种讲台上也讲了八九年了。若以为“馊”,恐怕也是因年头太久的缘故吧。二是众网民把“教授”看得太高,其实“教授”也者,不过是一熬够年头的教书匠而已,人微言轻,拿着不高的退休工资,自掏网费给教材编选者提个建议,睬与不睬,还在人家。我若手握删削大权,还用得着在博客里徒劳呼吁吗?

令我惊讶的...

Read more

我仍主张将《拳打镇关西》从初中课本中拿掉


前两篇博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弹,部分媒体也对此做了报道,有的比较客观,有的则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总的看来,反对的意见远远超过支持的声音,颇有点“全国共讨之”的味道。我估计很多批判者根本没认真看过我的博文(某电视台连我的名字都搞错了),更不可能静下心认真地思考一下。因此,我不能不再说两句。

其实我的这一想法非自今日始,而是萌生于十几年前。有个在国外读书的朋友回来对我讲起:一次他到居民区旁的公园里钓鱼,几个外国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待他拎着鱼离开时,孩子们突然激动起来:“你要干嘛?拿回去吃吗?你是坏人!”群起夺过水桶,把鱼放回河中。朋友感慨说:这就是国外的教育,在孩子们的观念中,绝...

Read more

再谈《拳打镇关西》不宜放入中学课本


      写了一篇博文,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看法,认为不宜选那些带有血腥内容的文学作品做课文,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

本以为这是个很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结果有不少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鲁提辖所作所为是除暴安良,这样的课文对孩子的教育是正面的;也有的认为《水浒》反映了尚武精神,我们的民族需要有血性的人(有的网友甚至还提到“国家仇、民族恨”什么的);也有人觉得孩子不能太脆弱,要学会接受多样化,选段《金瓶梅》又能怎么样?……对于心平气和的讨论,无论观点是否一致,我都抱欢...

Read more

《拳打镇关西》该不该从语文教材中拿掉?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多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精彩片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几十年不变的保留篇目。

从内心讲,我对此篇十分欣赏。原因很简单,我本人讲授古代文学课,对《水浒》情有独钟,写过十几篇专论文章,也出过专书。在梁山诸人中,我最喜欢鲁智深,他性格豪爽、正义在胸,思想境界远超他人。“拳打镇关西”一段又最能体现其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文字也足够精彩。我想,如果把这段故事删去,《水浒传》无疑会大为减色。

然而这样一篇文字,是否适宜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呢?古人云“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并非全无道理。仅就后...

Read more

“手机至上主义”是一种病态


有一种主义,我称之为“手机至上主义”。表现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电话打进来,马上接听,刻不容缓,全不管此刻是在阅览室还是音乐厅,是在开会还是上课……此辈视手机铃声如严命、如法条、如冲锋号!在他(她)们看来,接听手机是天赋权利,可以压倒一切!

最早关注这个问题,是多年前到外地讲课。学员大半是在职教师,其中有一位西服领带、体态颇丰者,一望便知是个领导。你这里讲得投入,众学员也听得入神,忽然有铃声起于座侧,但见此公推座而起,大模大样走出教室。开始我还以为他身体不适,后来才知是去接听手机。在楼道中剌剌良久,听得手机盖儿一声脆响,推门复入,昂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