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梅秀兰

我喜欢看书写文章。特别喜欢看哲学,教育方面的书籍。现在正在看蒙台梭利写的有关儿童之家的书。很想拥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很多人研究或办教育教育都很功利化。实际上,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了解和解放儿童。让孩子有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有人说科学理念就是假设一个真理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做出确实可行的方法,减少错误,使它成功。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真理。我们作为老师或父母的了解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因为孩子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赋予孩子成长的天赋。成人不能替他们成长,只能作为旁观者,并且做适当的引导即可。我也希望写出一部有关教育的书。

饱经沧桑的女人----4:不幸的婚姻生活


   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但这句话似乎在我身上失效了.因为我不仅 长的不漂亮,而且我先天遗传的缺陷更明显了----我嘴巴从出生就有点歪,长大后,就更明显了.也许是因为后天营养不良,我比 同龄女孩矮了很多,且偏瘦.也许这些 是我以后婚姻不美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在养父母家,虽然生活过的很清贫,但我还是很快乐的,毕竟养父母视我如亲生.哥哥们也对我很好.但是人的命运有时却捉摸不定.而我的命运一直被我亲生父母改写着.我一出生,就被送到别人家,做人家的养女.幸运的是我的养父母对我很好.然而第二次改写我命运的还是我的亲生父母.
...

Read more

饱经沧桑的女人----3:短暂的读书生涯


我无忧无虑地走过我的童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有点不安.看到同龄人都陆陆续续去上学了,而我却不能.我知道可能是因为养父母儿子那么多,要让这么多人同时上学,有点困难.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也能明白一些事理,虽然不敢说出口,但我还是知道:因为我毕竟是个女孩子.在我们那个年代,女孩能上学是一件稀罕事.那时的大人们认为女孩子外向,读不读书没多大关系,只要能嫁个好人,生养几个娃就可以了.
   我一直玩到十三岁,父母没提起,我也不说,因为我不想让他们伤心,认为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能让我快乐地活在这个世上,是他们给我的.但在那年开学的前一天,养父对我说:"孩子,不...

Read more

饱经沧桑的女人----2:快乐的童年


 就这样,我来到养父母的家.我的养父母是一对非常善良的人.从我记事起,我从没见他们大声骂过人,更别说打人了.我是他们家的独女(因为我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大姐已经嫁人了,二姐也给别人做女儿了),我的养父母对我宠爱有加,因为他们怕我受委屈.正因为我知道这点,所以每当哥哥们欺负我的时候,他们还没近我身,我就会故意提高声音,好让父母听见.他们听到后,都会说:你们又欺负妹妹.她比你小呢.每当这个时候,哥哥们都会恨得牙痒痒,对我作欲打我状,我会对他们做个鬼脸,然后迅速地跑开.
    在我的养父母家,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不仅我的养父母对我好,我的哥哥们中,我...

Read more

饱经沧桑的女人---1:我一出生就成了别人家的养女.


  

      我所写的这个女人,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她每次见到我,都会和我说起她的事,有时听了,总是忍不住的泪流满面.我对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我也劝过她.叫她离婚.但是她舍不得孩子.现在孩子大了,自己也上年纪. 我真的很佩服她.有时在她面前,我总是自愧不如她.虽然她读的书不多,但是她养活三个孩子,现在她在一个衣服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在经济上,她过得很舒服.但是我知道她心中的苦.可是如果她自己不走出来.,旁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希望她能走出来,过一个真正女人所过的生活!

   ...

Read more

听《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后感


        这是女儿学校举行的家长学校培训班。今年是第三期。

 
        因为考虑到家长的实际困难,本来是为期两天的培训,改成了一天,所以时间非常的紧。从上午8:30--12:00 到 下午的2:20--5:00 
     这四场讲座,有两场是本校的一个优秀班主任和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演讲的。另两场是请外来的专家讲的。一个是来自山东威海市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专家---孙义君。...

Read more

写给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请改革教师职称聘任制度


袁部长:

      您好!
 
     真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能看到我写给您的这封信。因为我写的这封信代表了我们老师,特别是我们农村老师的心声。
         
     从教十七年,到今年才被聘为中教一级。
     今年,中级职称指标有四个,高级职称有三个。而参聘中级职称的老师有十二个。后来因为有六个...

Read more

不“常回家看看”就一定违法吗?


常回家看看,本来只是一句歌词,现在却成了法律条文,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法律,应该是很严肃的,也是绝对的,它就像一根高压线,远离它就安全,靠近它就有危险。可是,把这样属于道德范畴的划入法律制度,就有点让人无法掌握其界限,也很难量刑,怎样才算是常常呢?有人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有的人可以经常回来,可他就是不愿履行他的义务,法律能奈他何?

    小时候,如雷贯耳的一些词,现在只能在字典上看到了:“拾金不昧;无名英雄;奋不顾身;”而现在流行的是:“留守儿童;空槽老人;活寡妇村。”这些人都是弱势群体。国家也许是想通过法律保...

Read more

陪母亲说说话


    我的母亲,今年75岁了,比我父亲小四岁。母亲是那种不善言语的人,是典型的嫁夫随夫型。

    母亲,操劳了一生。打从我懂事起,我就没有见她清闲过。因为父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外面当书记,直到分田上户,他才回到老家。可是,因为我爹一直没有做过农活,分田上户后,我母亲就更忙了。
     听母亲讲,她先后生养了12个子女。有四个一出生,不到几个月或一年,就夭折了,并且这四个全是男孩子。有两个在我大姐之前,有一个在我大姐之后,还有一个在我二姐之后。于是,村里老人就说,我母...

Read more

反思“药家鑫之死”


    药家鑫,激情杀人,在万人声讨中,终于被执行死刑。这是大快人心的事吗?他的死,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可是,他的死,能引起我们自己的反思吗?为什么他会激情杀人?

    他的死,让我想起了我几个亲戚曾经遇到过的车祸经历。
    几年前,我大姐的二女婿,到浙江临安我哥哥那里做事的第二天,就遇到车祸。所幸的是:他碰到了一个非常有良心的人。听说,他连人带车被拉了很长的一段路,是旁人提醒肇事司机,他才停下来看的。当时,我那个亲戚,已经昏死过去了。司机急忙把他送往医院急救。
 ...

Read more

我与女儿的比赛


      曾经看过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因为我与爱人单位都发了这本书, 所以我与女儿同时看这本书。女儿说要改掉喜欢埋怨人习惯。她要求我也提出一个目标。我说我改掉说话大声的习惯。就这样,我们都把这本书看完了。因为这本书配有一根紫色的手环。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要不停地换手。我与女儿比赛,看谁换手的频率少。刚开始,是我多。因为女儿很狡猾。她故意做一些让我生气的事。又因为我说话的声音本来就大。她就笑话我,说我一定做不到。后来,也许是女儿改变了我。

 
     女儿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一件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