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大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


  大致说来,法国二十世纪哲学有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布伦茨威格(L.Brunschvicg,1869-1944)的新观念论和柏格森(H.Bergson,1859-1941)的生命哲学相互竞争的时代 (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阶段是以萨特(J-P.Sartre,1905-1980)和梅洛-庞蒂(M.Merleau-Ponty,1908-1961)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3H时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六十年代初);

  第三阶段是以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1908-)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M.Foucault,...

Read more

现代性之后:福柯哲学与当代性的提问法


  现代性(modernité)之后的诸多思潮差不多流行半个多世纪了,重新思考并定位它们所代表的“时代”及其“精神”的时机早已成熟。就这一工作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法国哲学无疑最具参照价值。当我们探讨“当代”哲学的时候,无疑要考虑“时代”范畴,但更要关注“时代精神”——尽管这一时代的主要表征恰恰是“没有精神”,因为其主导倾向在大陆传统中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物质主义,在英美传统中则尤其表现为物理主义。如果&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