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明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记者都在寻找三位叫“CHEN M.Y”或“MAYER CHENEY”的中国人。其中一位CHEN M.Y是“轰动全国”的诗人,他因十几首诗与毛泽东诗词相混淆而受冤狱,他写的现代新体诗有十首编入《中国当代七名诗人选》;另一位CHEN M.Y是卓有贡献的科学家,最早从事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控制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研究专家;再一位CHEN M.Y是著作很多的人文学者,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最早主编一套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视听教材。多年以后,各国记者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三位“CHEN M.Y”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本书作者陈明远;生于20世纪40年代。他受到许多文化名人的信任、关怀和挚爱,但他最大的乐趣是静心思考。不求闻达,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六学者纵论金庸辞职


六学者纵论金庸辞职

 

    关于金庸辞职

    董健(南京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辞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件事本身就是“一场错位”,金庸是武侠小说家,但自从到了浙江大学后,就一直回避这个身份,强调自己是研究历史的,但他在历史学研究领域至今没有写出什么学术研究论文,或在核心刊物发表过什么文章,所以说是错位。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他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说小了是不诚实,说大了是不自重。不过他现在退出来了,还算一个武侠中人。

 &...

Read more

耄耋金庸求学英伦(摘录)


耄耋金庸求学英伦(摘录)

    

    早先,金庸(查良镛)先生已经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可谁能料想到,已是“荣誉博士”的金庸先生,却想再念一个并非“荣誉”的真学位!他果真向剑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批准。

    消息传出,一时引起外界议论纷纷:有人惊叹他年逾古稀不图虚名,甘当学生苦修真学;也有人认为金庸读博,不可当真,说不定又是一番炒作。

   这么一位当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在华人世界拥有无数“Fans”的著名学者,为何81岁了,还要...

Read more

使用成语切莫反其意


使用成语切莫曲解其原意

 

“明日黄花”残枝才是过时的事物,而“昨日黄花”并不过时!

 

    我国成语丰富多彩、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历史典故,耐人寻味,所以人皆爱用。不仅中国人爱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还有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友好人士,在跟中国人交谈(特别在外交场合)时,也常使用些中国成语显得亲切。更应该注意的是:中国成语在翻译成外文的过程中,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困难得多,弄不好就闹笑话造成尴尬误会(如著名的“胸有成竹”被误译为“胸中有成长的竹子”的笑话)。前些时候我曾担任向国际友人、汉学家们讲授“中国成语”的任务,越发认识到...

Read more

请自称不看报刊、从不上网的余秋雨睁眼看一看


 

  於心何忍?请自称不看报刊、不看电脑、从不上网的余秋雨睁眼看一看吧!

 

请余秋雨睁眼看看吧!你自称不看报刊、不看电脑、从不上网,视而不见吗?

 

     全国人民都在欢度新春、元宵佳节。过去的一年间我国人民经受住了大灾大难的考验。对于半年前大地震造成的全民族的惨重创伤和内心剧痛,正在逐渐抚平、走向康复。大家都关心灾区老百姓好好过节,特别对于那些家破人亡的同胞们给予亲切的慰问;许多人即使在欢乐的气氛中,提起那些伤心事都忍不住眼眶发红,痛定思痛、低头哀思默祷。正在这个时候,曾经“含泪”的余秋雨又出场了...

Read more

情人节的明日黄花


转:幽居独处情人节

 
      夜深沉。猛忆年华似水…… 而情人何在?

        情人节已悄然逝,明日黄花有谁怜。
     如水流年里,有多少匆匆一瞥在风雨中悄然飘落?独立人群中,那悄然出现的一枝或一簇火红的玫瑰,在街头巷尾温暖地流动。无言的忧伤蔓延心底。偌大一座城市,没有一份守望。幽居独处情人节。
    “真的想寂寞时有个伴,再忙也有你一起吃早餐,虽然这种...

Read more

请听沙叶新——余秋雨的“眼中钉”说什么


请听沙叶新——余秋雨的“眼中钉”说什么

   

    【文摘版编者按】自从大地震“含泪”事件余秋雨犯了众怒、引起民愤后,本来我们已经对他没什么太大兴趣。可是谁能料到呢?这次余秋雨又挑起并扩大他所擅长的斗争手段,不顾“和谐安定”,2009年2月10日 在“余秋雨博客”的文章 无网生活又一年中,公然发表对于论敌的政治陷害!

    余秋雨居然点出 “沙叶新等等” —— 给对于余秋雨有意见的沙叶新等人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

  &nbs...

Read more

余秋雨恨之入骨的沙叶新的言论


这就是余秋雨恨之入骨的
剧作家沙叶新的著名言论
【本博客文摘版编者按】沙叶新 是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本来是余秋雨挚友,后写有《“书生”及“梁效”评议》文章,不点名批评了余秋雨。虽然只寥寥数语,但显出敏锐的感觉和深刻的洞察力,其鲜明的批判立场,让余秋雨感到震撼。难怪余秋雨在自己的文集中多次谈及“剧作家朋友”对友谊的“背叛”,并称沙叶新为“沙警官”。对这位“昔日好友”衔恨之深,实为罕见。
“艺术高考北京辅导”刊登了“剧作家沙叶新的著名言论”,特转录如下——
“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其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

Read more

罕为人知的爆料:秋雨打官司


罕为人知的爆料:秋雨打官司

不名誉的名誉权案 —— 肖夏林未侵权  余秋雨败诉

【文摘版编辑说明】  2009年2月10日 在“余秋雨博客”的文章 无网生活又一年 中,余秋雨公然给肖夏林 “等等”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戴上如此耸人听闻的政治大高帽,令人震惊、令人心寒!这样可怕的政治陷害,是文革结束以后30年来极其罕见的!余秋雨究竟为什么如此血口喷人?这不能不引起博友们的关注。此文揭出余秋雨状告《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的一场官司的真相——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

Read more

不上网的余在网上的博文及网友们部分评论


自称“不上网”的余在网上的博文

   及网友们部分评论

【文摘版编辑按语】 有网友微笑而来,大力推荐——

新年新事多的出奇。今儿个余秋雨博客的博主余秋雨先生,自称他自己“从来不上网……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那么余秋雨博客上面 584篇、总计将近百万字、署名余秋雨博客的博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现摘录此奇闻(奇文)及网友们的部分精彩评语,作为2009年文化史料收藏。

 【文摘版编辑再按】网友们的部分精彩评语,有一部分刚才已经被“余秋雨博客”删除了。然而此地保存着呢,许多网友们的 U 盘和主机里面都保存着呢,可作为2009年文化史料珍藏啦。(2月12日14:15...

Read more

余秋雨极度害怕而又仇视的人们(部分)


余秋雨极度害怕而又仇视的人们(部分)

 【文摘版编者按】自从大地震“含泪”事件余秋雨犯了众怒、引起民愤以后,本来我们看透了余秋雨已经对他没有太大兴趣。谁料到呢?这次余秋雨又挑起并扩大他所擅长的斗争手段,不顾“和谐安定”,在余秋雨博客上公然发表对于论敌的政治陷害!我们这里(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以及清华北大)十几个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再次转录。余秋雨居然点名——

 

“那几个一直在诽谤您的人,例如北京的余X、肖XX、上海的沙XX,等等,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海外的反华媒体中歪曲您的地震讲话,您不想反击吗?(答)对他们,我从不理会。十年前,他们得知我在文革期间虽家破人亡还参...

Read more